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王一喆
中秋将至,人盼团圆。值此佳节,很多人都会选择用月饼,把自己的美好祝愿传递给亲朋好友。然而,当踏入商场或是打开购物软件时,五花八门的名字却让人犯了难:“流心奶黄芝士雪媚娘月饼”“法式黑松露鹅肝云腿月饼”“马达加斯加香草燕麦咖啡流心月饼”......长得像配料表的名字,甚至比传统的“伍仁”“黑芝麻”还常见,实在无从下手。
这些一口气都念不完的名字,折射出的实际是商家的“营销焦虑”。可能对商家而言,如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一直是个难题。如果同样是豆沙、莲蓉馅的月饼,怎么吸引客户选择自己而不是别的品牌?于是不少商家开始在馅料上“做文章”——前有芝士流心、鲜嫩牛蛙在味蕾“大展拳脚”,后有螺蛳粉、臭豆腐“攻入”月饼内馅,猎奇口味层出不穷。可很快,这个“赛道”也被挤满,商家难以再靠口味制造记忆点,便转向用冗长的名称,辅以“尊享”“匠心”这样的形容词,或是借“新西兰乳脂”“日本抹茶”等产地标签打造“高级感”,以此吸人眼球,营销出稀缺印象。
此外,超长名称也方便在电商页面和社交平台上填充关键词,这很像学生时代把答题卡填得满满当当,以求多占一项“加分点”。“低糖”“联名款”“非遗技艺”等标签固然便于精准推送,但对消费者而言,词汇的堆砌反而干扰了核心信息的获取。挑选月饼时,总是不得不在一堆关键词中检索一阵,反复拆解,才能弄清月饼的馅料。在这个过程中,名字已经失去了其方便消费者挑选的功能,反而增添了诸多困惑。
千百年来,月饼一直是中秋的核心文化符号。通过朴素、易记的名字,人们就能联想起和亲朋好友赏月、喝茶、尝饼的美好画面。而如今,过长的名字不仅削弱了关于中秋的共同记忆,也让月饼脱离了“节日食品”的生活属性,变成了需要解读的“炫耀品”。口味创新没有错,但要靠口感,而不是花哨的名字,否则容易冲淡月饼的核心寓意——团圆,在无形中以食材的稀缺度,给月饼划分出“三六九等”,使其沦为彰显消费能力的工具,背离了人们最初对节日的朴素期待。
相比起难以记忆又夸大其词的新式月饼,一些传统、朴素的“老月饼”重回大众视野,反而成了新网红。商家当然可以对月饼进行创新,但不能一味堆砌空洞夸张的词汇;可以追求高品质,但不必依赖复杂浮夸的包装。唯有商家把精力从“长名字”和“过度包装”转向做好健康与美味兼备的月饼,才能让这个承载了温暖与历史的文化符号历久弥新。
中秋吃月饼,尝的是阖家团圆,品的是情意绵长。别让藏在月饼名字里的“文字游戏”喧宾夺主,破坏了“花好月满人团圆”的节日意境。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