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云南农业大学主办,茶学院和科技处承办的“红土地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在茶学院茶艺大厅连续举办两场高水平学术报告。来自浙江大学的龚淑英教授与马良华教授先后做客讲堂,分别从“标准赋能”与“产业结构”双重视角,为我校师生深入解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未来新路径。
标准赋能:龚淑英教授阐释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
动力
我国茶学领域知名专家、云南农业大学“银龄教师”、浙江大学茶学系龚淑英教授以《标准赋能:解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实用性的学术盛宴。
龚教授从“标准”的基本概念切入,系统梳理了茶叶质量标准的层次体系,清晰剖析了各类标准间的关联与互补。她强调,“标准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指出健全的茶叶标准体系是保障品质安全的“防火墙”、提升经济效益的“助推器”、规范市场秩序的“度量衡”、推动技术创新的“导航仪”以及促进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她表示,通过科学制定、严格实施与广泛应用茶叶标准,能够有效引导茶产业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现代化发展转型,为产业构建独特核心竞争力。
结构视角:马良华教授解析
产业结构变化与茶产业发展
新路径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良华教授以《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与茶叶发展》为题,从宏观经济视角为师生解析茶产业发展新路径。
马教授以全球产业结构变迁为宏观背景,系统梳理了我国产业升级的总体趋势与核心特征,随后聚焦云南茶产业,围绕“产业结构转换特征”“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升级痛点与机遇”三大维度展开深度解读。针对云南茶产业发展,他提出三方面突破路径:以技术创新破解传统生产效率瓶颈,以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产业链整合推动茶产业与旅游、健康、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茶+多元业态”发展新模式。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云南茶产业如何应对市场竞争”“产业融合实施路径”等问题积极提问,马教授结合研究经验与行业观察一一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将学术研究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双重视角融合:共绘茶
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两场讲座分别从“标准”的微观基础与“产业结构”的宏观视野,共同勾勒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图谱。龚淑英教授对标准体系的深入剖析,为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马良华教授对产业结构的前瞻分析,为茶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路径。
作为云南省茶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始终秉持“立足云南、服务产业”的宗旨,主动肩负起推动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学院不仅通过“红土地大讲堂”等高层次学术平台,持续引入前沿思想,激发学术创新;更紧密围绕云南茶叶全产业链升级的需求,在茶树资源利用、绿色安全生产、茶叶精深加工、茶文化传承与拓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云岭大地的转化与应用,为云南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未来,茶学院将继续聚焦产业发展前沿,深化产学研融合,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实践平台,为谱写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的“云农智慧”与“茶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