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是天朗气清、月圆人圆的美好时刻,也是气候转换的分界点。
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新陈代谢渐缓。因此,中秋更是健康养生的“黄金转折点”。这份养生指南,助您安稳度过“多事之秋”。
健康时报资料图 曹子豪摄
中秋后的养生重点:防“秋燥”
中秋过后,养生重点就是要防“秋燥”。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康复医学科唐奇表示,秋季应注意防“秋燥”。燥为秋季主气,这是自然界生息循环的规律。燥易伤肺,可见鼻干、咽干、口干、干咳等症状,根据寒热不同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
同时如果夏季津液耗散过多,秋季津液收敛不足,则会出现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手足心燥热等“内燥”症状。①
防“秋燥”,需养肺、补气、滋阴。一定要多喝水,同时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葡萄、银耳、百合等,老人可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②
健康时报资料图 张弛摄
“燥”最容易伤害这5个器官
1. 伤肺
秋季干燥是伤害肺脏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呼吸道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器官,从鼻腔到气管,再到肺部,秋季干冷的空气一旦侵害,就容易损伤黏膜,引发呼吸道病变。③
2. 伤皮肤
秋季皮肤干燥、紧绷、瘙痒、脱屑(起皮),甚至出现龟裂、细纹加深,都是非常典型的表现。建议在洗完脸、洗完澡后及时涂抹保湿产品。
3. 伤胃
此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应注重调理脾胃,增强消化能力,以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加之天气转凉,腹胀、腹泻、胃痛、嗳气、食欲不振等脾胃问题容易找上门。④
4. 伤口腔
秋燥会使体内水分消耗过大,从而引起口干。日常可以多饮水,注意少量、多次、慢饮。每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成人一天以1000-2000毫升为宜。⑤
5. 伤鼻
燥邪容易导致鼻腔干燥,甚至流鼻血。感觉鼻干、鼻痒不要经常用手挖鼻,可每天清洗鼻腔,将结痂浸软然后取出。气候干燥时出门可戴口罩,减少鼻腔内水分散失。⑥
中秋过后的养生小妙招
中秋节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的结合,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饮食调养、作息调整、运动锻炼以及精神调节等。
1. 多吃滋阴润肺食物
秋季可以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比如冰糖雪梨羮、杏仁粳米粥、百合冬瓜汤等,同时可适量多吃芝麻、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鸭肉、乳品等柔润食物。①
2. 少吃辛辣寒凉食物
中秋养生要尽量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韭菜、大蒜等。少食凉性食物,谨记“秋瓜坏肚”。①
3. 建议吃根茎类蔬菜
中秋为易患泻痢之时,饮食不宜过于油腻生冷,生冷、油腻易伤脾胃,导致泻痢之症。建议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根茎类蔬菜,比如土豆、红薯、莲藕、竹笋等食物。①
4. 早上喝碗温热粥汤
中秋节后最应多喝粥和汤,蔬菜可以做成粥,这样不仅能补充纤维素、呵护肠胃、滋养津液,而且还利于排毒。早上可以喝玉竹粥、生地粥、花生粥、百枣莲子银杏粥等。
健康时报资料图
5. 容易上火喝杯绿茶
预防上火或者已经上火,都应该多喝水,以白开水为佳,也可以冲调蜂蜜水等饮用。喜欢喝茶的人,可以多喝绿茶,有清火的功效。②
6. 穿衣还不需要太厚
昼夜温差逐渐变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但衣着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①
7. 保持早睡早起习惯
秋季宜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一般立秋过后以晚10点入睡,早晨6点起床为宜,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①
8. 适宜多点户外活动
秋高气爽,适宜户外有氧运动,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运动,比如散步、爬山、慢跑、骑行、太极拳等,微汗即可,不可大汗,以加强心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①
9. 艾叶泡脚增强体质
睡前可以用艾叶泡脚,水温不宜过高,自觉微微汗出,水量高于脚踝上四横指即可。用艾草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等。⑦
10. 保持宽容平和心态
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避免“悲秋”情绪。秋季天高云淡,可适当参加一些郊游,或登高望远,有助缓解悲忧的情绪。①
本文综合自:
①2023-09-27华西第四医院《中秋养生|花常好,月长圆,人常健……》
②2024-09-13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要团圆也要健康!这份中秋健康养生指南给您奉上》
③2016-08-16健康时报《立秋之后,记住一个字:润!》
④2025-09-19青海省中医院智慧医院《青中科普 | 秋凉渐至,脾胃当养》
⑤2022-09-29广州卫健委《养生|秋季“口干舌燥”很恼人?除了多喝水,还有几款食疗方助您甜蜜缓解“秋燥”→》
⑥2023-08-17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医话| 暑热秋燥易伤阴,预防鼻干,用好2碗汤》
⑦2023-09-29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养生】中秋至,送您一份中秋养生小贴士》
来源:健康时报
上一篇:今年的月饼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