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流心奶黄、冰皮榴莲等新式月饼在市场上争奇斗艳,但在南京的茶南、三七八巷等老街,五仁、椒盐等老式月饼店门前依然排着长队。提着菜篮的“老南京”与专程前来的年轻人交织在一起,成为中秋前一景。在口味层出不穷的今天,这些包装朴素、口味传统的老式月饼,靠什么守住人心,甚至焕发新生?
▲依然热度不减的老式月饼。
老式月饼,是一场无法替代的“中秋仪式”
“来两盒五仁月饼。”在李记老月饼店的柜台前,熟客陈女士话音刚落,老板孙师傅迅速将月饼包装好,递给顾客。简单的包装,包裹着中秋的仪式感。“我们家的包装没那么花哨,但老顾客就认这个味儿。”孙师傅笑着说。
对于许多人来说,老式月饼的味道,是刻在成长记忆里的“中秋符号”。“现在新式月饼花样再多,我还是偏爱老式的。”沙阿姨捧着刚买的五仁月饼,眼里满是怀念,“我小时候,中秋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五仁月饼,嚼着特别香。现在吃着同款月饼,就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不仅是老一辈,年轻群体中也藏着老式月饼的“粉丝”。在水西门大街的成诚酥烧饼店前,28岁的小林正排在队伍中,准备给亲戚朋友带一些月饼。“我平时不怎么吃甜食,但中秋必须得买老式月饼。” 小林说,“对我来说,中秋节的仪式感,就是咬下一口带着芝麻香的豆沙月饼,这才觉得‘中秋到了’。”
▲李记老月饼店前围满了顾客。
工艺之本,是几十年练就的“手上功夫”
老式月饼能留住人心,靠的不仅是情怀,更有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工艺和始终稳定的口感。在三七八巷的城南茶食店,这家有着33年历史的老字号,每到中秋前后,椒盐、五仁月饼常常刚出炉就卖断货。
“我们家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核心就是‘现做现卖、不偷工减料’。” 店主李老板掀开操作间的帘子,里面几位师傅正围着案板忙碌,制作月饼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李老板说,店里的师傅大多做了十几年月饼,手上的功夫都是练出来的。
刚出炉的苏式五仁月饼,外皮金黄酥脆。路过的游客王女士忍不住买了一块,轻轻咬一口,满口香甜。“还是老式月饼实在,更让人记忆犹新。”
“中秋节期间,五仁、豆沙这些老式月饼每天的销量都在3000个以上。”李老板表示,老顾客就认这口几十年没变的老味道。
▲ 在城南茶食店,顾客正选购月饼。
守正创新,用“减法”赢得年轻市场
在坚守传统手艺的同时,老月饼也在悄然“变脸”,以更健康的面貌贴近现代需求。李记老月饼店门口,“低糖低油”的招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
“我们在保留老味道精髓的基础上做了‘减法’。”孙师傅介绍,通过调整糖油比例,新配方“既不影响经典口感,又减轻了身体负担”。这一改变,成功为老月饼圈来“年轻粉”。95后小周首次尝试就选了低糖五仁款:“味道没变,还不用担心热量,感觉传统和健康可以兼得。”孙师傅笑着说,自从推出低糖款,店里的年轻顾客多了不少。
从茶南到三七八巷,老月饼店前的长队,本身就是对老式月饼旺盛生命力的最佳诠释。它们不是因循守旧的老古董,而是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最佳平衡。不变的,是作为情感载体的仪式感与历经考验的经典工艺;变化的,是顺应健康潮流的微创新。这正是其穿越周期、在激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长青秘诀”。
正如城南茶食店李老板所言:“手艺传下去,味道守住了,店就不会老。” 这口酥香,还将陪伴南京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团圆佳节。
来源:见习记者 王洁馨 黄永祺 南京晨报/爱南京 记者 黄阳阳
编辑:宁宁
责编:黄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