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岳治中
白酒产业的深度调整,既带来挑战也孕育新机。
近期,习酒全新战略级产品“精酿习酒”上市,引发行业关注。
当前,中国酒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之变与价值重塑,产业面临着库存高企、场景弱化、消费迭代等多重挑战。在市场需求疲软与渠道承压的双重挤压下,“破局”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想要掌握破局主动权,关键便在于跳出“等待需求”的被动思维——主动创新需求、精准发现需求,用前瞻性行动为市场注入新动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势发布的“精酿习酒”,不仅精准把握了消费理性化的时代趋势,更深刻践行了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此前所说的“习酒的产品品质、质量只会越来越好!”的郑重承诺,为白酒中端价位带注入新的活力。
“因势利导,开拓创新;顺应时代,勇于求变”是习酒七十余年极不平凡发展历程的指路明灯,也是“精酿习酒”诞生的底层逻辑。
据了解,作为习酒公司精心打造的高品质、高性价比酱香白酒,“精酿习酒”具备“品质锚定、价值共鸣”双重核心优势。
其酒体秉承纯粮固态发酵工艺,由习酒白酒酿造专家团队精选不同年份的老酒和优质基酒,小批量勾调而成。具有酱香突出,花香、果香舒适,醇柔协调,干净纯正,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等风味特征。
“精酿习酒”延续了习酒的品质基因,更自然地融入日常品饮、家庭聚会、节日赠礼与轻商务场景当中,重构了200元中端价格带酱酒的消费语境。
在日前举办的习酒集团2025秋收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特别指出,在酒类消费从“悦人”向“悦己”转变的当下,酒类消费理念绝非标签化的“消费降级”,而是一场复杂的社会成熟化进程——人们有意识地摒弃空洞的身份象征,转而追求体验深度、可持续价值与真实生活。
宋书玉此言精准道出了当下白酒消费的深刻变化,那就是酒的角色正从过去局限于商业文明与人情社会的载体,提升为承载个体情感与社交价值的生活符号。
这种从社交属性到情感属性的变迁,远不止是消费偏好的转变,其背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明叙事更迭,这也驱动整个酒业进行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价值重估”。
习酒敏锐洞察到了这一变化趋势,顺势推出“精酿习酒”,以品质为基、文化为魂、共鸣为桥,精准切入200元价格带,从品质与文化的双重维度回应了消费者的品饮需求,持续巩固了习酒的品牌影响力。
除了产品本身的定位外,在市场营销方面,“精酿习酒”同样让人眼前一亮。
众所周知,传统营销模式一直存在资金压力大,经销商赚差价,价格难以管控等顽疾。而“精酿习酒”在营销政策和运营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一方面,“精酿习酒”从习酒现有的经销商体系中精选优质经销商进行合作,确保每一位入选的经销商,都能手握“稀缺产品+稀缺资格”的双重保障,从合作起点就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为了从源头规避低价、压货,“精酿习酒”将采取先货后款的合作方式,让经销商的主要盈利点从过去的赚差价变更为挣佣金或者返点,以此确保从出厂价到售卖各个环节均保持198元的销售价格。
这一变革,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合作经销商的市场运营成本,让他们能够将精力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还与习酒现有的营销体系中形成了差异化,为习酒营销模式的改革探索有益经验。
今年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消费从“性价比”向“质价比”升级趋势明显。消费者对品质的不懈追求伴随着理性消费理念的加速回归,让“质价比”成为市场关注的产品核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酒以“精酿”二字打造这款全新产品,是在对酿造标准、风味表达与消费体验进行系统性重构。这背后既是习酒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基酒实力带来的坚实底气,也是习酒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控。
在这一过程当中,习酒通过品质升级、营销创新,在精准切入到200元价格带的同时,还以“超预期的产品力”给消费者“确定性”。
对酱酒行业而言,“精酿习酒”的上市并非偶然,而是酱酒行业从“规模红利”转向“价值红利”的必然结果。
随着“精酿习酒”在全国市场的铺开,它能否成为习酒的“又一增长极”尚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所代表的“价值导向、用户中心”的产品打造逻辑,却为酱酒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