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2025年10月8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节,冷空气南下频繁,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自然界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正是养生调护的关键时期。民间素有“寒露不露脚”“寒露吃芝麻”等谚语,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此时人体免疫力易受环境影响,需特别注意“1不睡、2不吃、3不喝”的养生原则,方能顺应天时,为寒冬打下健康基础。
一不睡:忌熬夜伤阴,顺应自然敛阳
寒露后昼短夜长,人体阳气开始内敛。《黄帝内经》强调“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秋季熬夜会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加剧“秋乏”现象。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团队曾通过临床观察指出,长期晚于23点入睡的人群,在寒露节气后更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等“秋燥”症状。建议晚间22点前入睡,睡前可用艾草泡脚15分钟(水温40℃左右),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帮助阳气内收。若因工作必须熬夜,可饮用石斛麦冬茶(石斛3克、麦冬5克)滋阴润燥。
二不吃:忌生冷寒凉与辛辣燥热
1. **不食生冷瓜果**
西瓜、甜瓜等夏季消暑水果此时应慎食。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徐陆周指出,寒露后脾胃阳气减弱,过量食用生冷易引发腹泻。2024年南京某医院统计显示,寒露节气期间因食用冰镇食物导致的急性肠胃炎病例较白露增加37%。建议将梨、荸荠等凉性水果蒸煮后食用,或搭配红枣、生姜调和寒性。
2. **少食辛辣烧烤**
川渝地区流行的火锅、烧烤虽能短期驱寒,但会加重秋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秋季膳食指南》提到,辛辣食物会加速体表水分蒸发,导致黏膜干燥。可改用百合莲子粥(鲜百合30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平补润燥,或食用银耳羹补充胶原蛋白,增强皮肤锁水能力。
三不喝:远离三类伤身饮品
1. **不喝浓茶咖啡**
茶叶中的鞣酸会抑制铁吸收,而秋季本就是贫血高发期。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研究显示,寒露后每日饮用超过500ml浓茶的人群,血红蛋白值平均下降8%。建议改饮桂花红茶(红茶3克、干桂花1克),既暖胃又符合“秋饮青茶”的传统。
2. **不喝冰镇饮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5年9月发布的《秋季消化系统疾病预防报告》指出,寒露后饮用5℃以下冷饮,会引发胃肠黏膜血管痉挛,增加胃溃疡风险。可自制生姜红枣饮(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既能温中散寒,又富含维生素C。
3. **不喝过量白酒**
民间有“寒露补酒”习俗,但北京协和医院肝病中心强调,秋季肝脏代谢能力降低,每日酒精摄入超过25克(约50度白酒60ml)会加重肝脏负担。药酒爱好者可选择黄精枸杞酒(黄精20克、枸杞15克泡500ml低度米酒),每日一小盅即可达到滋补效果。
寒露养生三件宝:泡脚、食补、穴位按
1. **足部保暖是根本**
“寒从脚起”在寒露尤为明显。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建议每日按压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3分钟,配合穿及踝棉袜入睡。广西巴马长寿乡的老人常年坚持寒露后用花椒水泡脚,当地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2. **时令食材巧搭配**
“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具有科学依据。芝麻含维生素E和亚油酸,能改善秋季皮肤皲裂。推荐黑芝麻糊(黑芝麻30克、核桃仁10克、糯米20克)作为早餐。江南地区流行的蟹黄汤包虽鲜美,但胆固醇偏高,建议搭配姜醋汁并控制每周食用不超过2次。
3. **情志调节不可少**
秋季抑郁(SAD)发病率在寒露后上升20%。心理专家建议每日晒太阳30分钟,促进血清素分泌。杭州某社区开展的“寒露登山活动”显示,参与者的焦虑量表评分平均下降34%。居家者可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通过舒展肢体缓解悲秋情绪。
特殊人群的寒露贴士
- **糖尿病患者**:慎食柿子(含糖量达18%),监测空腹血糖频率增至每周3次。
- **高血压患者**:清晨起床后先卧床活动四肢3分钟,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 **哮喘患者**:佩戴纱巾遮挡口鼻,防范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
寒露是自然界给人类的健康提醒。正如《遵生八笺》所言:“四季调神,秋当安宁。”在这个金风送爽的季节里,遵循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生活方式,方能收获身心的平衡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