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过,月饼又开始白菜价了,中秋之前几十上百块一盒,中秋一过论斤称,但也没人要。
你发现没,今年朋友圈晒月饼的少了,这玩意没人买了。
这挺有意思,月饼怎么就卖不动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大家伙是真没钱了,或者说,不敢乱花钱了。
你去看现在网上最火的是什么,拼多多,临期食品折扣店,还有各种省钱攻略。
月饼作为节日性礼品,它的属性在减弱,在当下,房贷、车贷、孩子学费、老人看病,哪一个压力不大,在这种大背景下,你让我花好几百块钱买一盒又甜又腻、吃多了还撑得慌的点心。
算了,心意领了,实在消受不起。
今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散装月饼卖得还行,那些包装得跟珠宝盒似的礼盒,彻底没市场了。
以前企事业单位订得多,一订就是几百盒,眼睛都不带眨的,今年要么取消了,要么就把预算压得极低,单子少了一大半。
其次,咱得承认,月饼这东西,本身就不怎么好吃。
别骂我,你摸着良心说,抛开过节这个氛围,你真的爱吃月饼吗,除了经典的豆沙、五仁、蛋黄莲蓉,市面上大多数的新口味,什么小龙虾月饼、韭菜鸡蛋月饼、辣条月饼,听着都像黑暗料理,基本就是一阵风,图个新鲜。
本质上,它还是高油高糖的热量食品。
现在的人,健康意识多强,控糖、减脂、健身,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日常。
你让他中秋晚上,对着月亮,啃一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结合体,他心里负担得多重,我就是这样,以前还会象征性地吃一小口,现在一口都不想吃,太甜了,齁得慌。
最后吃又吃不完,扔了又浪费,非常纠结。
所以你看,月饼的食用价值并不高,当它褪去节日的光环,作为一个单纯的食品来看,确实有点跟不上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求了。
再者,人情社会的礼尚往来,也在慢慢改变。
以前中秋送月饼,是个硬通货,是维系关系的必需品,给领导送,给客户送,给长辈送,一圈送下来,自己家可能一盒都不剩。
现在风气好了很多,明目张胆地送豪华月饼卡、购物券,风险太大,也没必要。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于这种程式化、功利性的人情往来,本身就比较淡漠。
他们更愿意用更直接、更个性化的方式表达情感。
比如,请长辈吃顿饭,陪他们聊聊天,或者买点他们真正需要的生活用品,都比送一盒月饼实在。
还有一点,就是平替太多了。
想吃点甜的、有仪式感的点心,选择太多了,好利来的半熟芝士、山姆的麻薯面包、各种品牌的奶油蛋糕、甚至是网红面包店的欧包……哪个不比月饼好吃,哪个不比月饼有新鲜感?
中秋的仪式感,不一定非要用吃月饼来完成了。
一家人出去吃顿好的,或者在家里弄个火锅,看场电影,其乐融融,一样是团圆。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供给过剩和套路化
现在的月饼市场,早就不是食品厂的天下了,酒店、茶餐厅、咖啡馆、甚至做奶茶的、做零食的,全都跑来出月饼。
市场就那么大,消费者就那么多,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玩家,能不内卷吗。
结果就是,包装越来越华丽,口味越来越猎奇,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但本质上还是那块饼。
消费者早就审美疲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了。
而且,月饼的利润空间大,价格虚高,大家心里都明白。
以前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现在买的人少了,或者不想当那个冤大头了,市场自然就冷了下来。
我这么说,不是唱衰传统文化,中秋还是要过的,团圆的意义永远不会过时。
只是,承载这份情感的载体,可以更丰富,更贴近我们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