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今天不用陪读回可以回自己家,那就多买点,我喜欢吃、老母亲也愿意吃,那就成全一下自己和老母亲吧,做娘的能跟儿子沾点光也是福气,哪怕是充饥的馒头。我的心意老母亲肯定会感受到,母子连心。
午饭后依然去老地方遛弯、散散步,依然见到了想见的同事,当然有我作文时常提及的孙老,有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开始陪读的日子,晚上值班的机会少了,看孙老打球,与之神聊的机会少之又少了,也是遗憾,人生大抵如此。
前几天还专门在学校吃的晚饭,想找个机会去网球场见见亦师亦友的孙老,可不曾想那天周三,孙老回家了,有些失落。是我记错了,每周三孙老都回市区,如此巧合,完美地错过了与孙老的相见,空留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拍照发图给孙老,网球场我来过了,唯此可表我意。
遇见就有话题,今天因米糕和豆沙包又聊起了手擀面,当然是妈妈牌的手擀面,如妈妈牌的饺子一样好吃,百吃不厌,满满的全是回忆。
至今家里还有一张大面板,还有一根长长的擀面棍,崂山土话称之为“擀铮”。面板和擀面杖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是做面食的必备。面板的材质普通人家大多是松木,整块的最好,当然也有拼接的,拼接的坏处就是木头变形容易漏面。
好一点的木材是榆木和胡桃木,质地细腻光滑,不掉木屑,经久耐用。用老母亲的话说能用一辈子,我结婚的时候老母亲死活要给我买一块胡桃木的,外加两根擀面杖,长的擀面用,短小精悍的是包饺子擀面皮用的,可能是弥补她的遗憾吧。
至今老母亲的面板还在,擀面杖也在。记录了母亲辛勤汗水的、沾满面糊的松木板年代感在,诉说不完的母亲的要强也在,据说那块面板比我小不了几岁。
擀面棍的材质大多是松木,还有枣木、梨木的,后者的材质硬擀出的面坚挺好吃,这都是老母亲告诉我的,我至今也未做过手擀面,依稀记得看母亲擀面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手擀面的制作我还是有发言权的,如何成就一碗惊艳的手擀面,母亲的做法,母亲的味道,有手法还有诀窍,我在努力地回味着,回味永远那么美。
母亲经常和我们说起手擀面,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想要面条耐煮不断,口感还要爽滑筋道,保证不粘连,真的不容易。
面和面粉和水的比例要把控好,水不能多,面硬擀的面条筋道。还要加点盐,盐适量,我看老母亲通常用手指捏上三捏,加盐毋庸置疑也是给面条增筋,柔韧性强,不断裂。
最好再加上几个鸡蛋,也是为了面条爽滑筋道,且有营养。总之水的比例、加盐和鸡蛋都是为了手擀面的爽滑筋道,都是老百姓的智慧,也是实践得来的经验不服不行。
和面也有学问,和面的时候慢慢地把鸡蛋和水倒入面粉中,用筷子按照一个方向使劲搅拌,直至成均匀的絮状,再用手揉制成团。面成团后,用力反复揉,直至面团光滑。和好的面一定要多揉,面团的表面揉成如婴儿的肌肤一般细腻光滑为最佳,这也是老母亲一直说的“凡事不能偷工减料”老母亲朴素的箴言,我一直铭记。
多揉、揉到光滑还是为了手擀面的口感爽滑劲道,缺一不可。揉好的面在擀制之前要醒醒,把面放盆里,盖上盖垫,一般醒二十分钟到半小时,防止水分流失。下一步就是擀面、切条了。
面团拿到面板上,用擀面杖压一压再擀,撒上薄薄的玉米面,这是必须要撒的,防止擀的面粘连成坨。擀的时候手要快,转着圈擀,不要朝一个方向,直至擀成想要的厚度,像折扇子一样地叠起来,每一层都要撒点玉米面,绝不可以偷工减料。
叠起来后,用刀切成想要的宽度,均匀的切,下手要快,这也是考验刀工的时候,切完后,按照切好的面从切好的面的上面开始抓起慢慢抖散,就算大功告成,成了一条一条的手擀面了。
面好了,就是调制卤子和下面了。如此擀制的面,如何下面那就只是随心所欲了,无论如何下,手擀的面都是心灵的洗涤,时间的见证,也是老母亲的爱。
卤子喜欢吃啥就做啥,通常我也是喜欢吃应季的蔬菜,有茄子就吃茄子肉丁的,有西红柿的就吃西红柿鸡蛋面,有白菜就吃白菜蛤蜊肉的……都好吃,都百吃不厌,只要是妈妈亲手擀制的。
成文时,我已下定决心,找个时间,一定自己亲手试一下,做一次手擀面,做给老母亲吃。一碗手擀面,一往情深,吃不够的永远是妈妈的味道。
作者:朱念超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教师。
上一篇:调味品成分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