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气。”
人到了年纪,就会发现,什么名利财富,都比不上一个好身体。
而养好身体,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不需要高深的知识,更不需要昂贵的补药。
真正的养生秘诀,就藏在食、睡、行三件小事上。
1
少吃多餐
《黄帝内经》有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吃是人生头等大事,但怎么吃,却大有讲究。
许多人追求口腹之欲,贪多食多,觉得这样才踏实,才有满足感。
殊不知,过量饮食恰恰是许多病痛的源头。
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才能给身体留下喘息之机。
古代有一位名医,年过百岁仍耳聪目明。
他曾在自己的医案中记过一个案例:
一位六旬老者因腹胀难消、四肢乏力,被家人送诊。
名医把脉之后,简单询问这家人饮食情况,得出病因:
这家人生活富足,每日三餐皆大鱼大肉,而老人不能忍受饭菜被浪费,每次都把自己塞得饱饱的。
最后食物在肠胃中难以克化,导致腹胀。
最后名医并未开药,只是反复叮嘱老者,减食加餐,每餐仅食半分饱即可。
早食也最好以淡粥养胃,晚间最后一餐不宜荤腥。
半年后,老者面色红润,腹胀之疾全消,身体硬朗,仿佛年轻了几十岁。
俗话说:“饭吃七分饱,无病活到老。”
学会控制饮食,就是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
吃得太饱,再好的美食也会觉得腻味。
我们的身体需要的是能量,而不是填塞。
少吃一点,可以让身体也能得到及时休息,更好地吸收营养。
肠胃轻松,人自然就精神了。
2
早睡早起
俗语有言:“一夜不睡,十夜不醒。”
夜晚,是身体最好的休息、恢复时间。
白天忙碌了一天,身体和精神都有所损耗,需要充足的睡眠来补充能量,恢复精力。
如果晚上睡不好,或者睡得太晚,精神会损耗,身体也会亏空。
早睡早起,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之道。
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之所以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和高寿,与他常年坚持的“早睡早起”习惯密不可分。
无论是在颠沛流离中,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极力保持规律的作息。
他通常会在晚上九点左右就上床就寝,第二天清晨四五点钟便起床。
起床后,他便用水擦身,无论冬夏,从未间断。
在晨光熹微中,他便开始了一天的阅读和写作工作。
他说,清晨时分,万籁俱寂,没有干扰,思路最为清晰,工作效率也最高。
这个习惯让他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历史、考古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老话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早睡,是为了给身体充足的时间去排毒、去修复。
早起,是为了拥抱一天中最好的时光,呼吸新鲜的空气,让身体苏醒过来。
不要以为少睡一点时间就能多用一点,其实亏的是自己。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生病。
早起早睡后,你会发现,心情舒畅,做事时劲头也更足了。
3
多走多动
药王孙思邈曾言:“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不是强求所有人都参与高强度锻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运动就是走路。
走路简单、安全,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是一位非常高寿的医学家。
他活了一百多岁,在那个时代堪称奇迹。
他非常推崇运动养生,尤其是步行。
据说,孙思邈年过九十之后,依然身体轻健,视听力不减。
他经常独自一人背着药篓,进山采药。崎岖的山路,他走起来如履平地。
很多年轻弟子都跟不上他的脚步。
他不仅把行走作为强身健体的方法,更将其视为陶冶性情、思考医理的过程。
在行走中,他观察草木生长,辨识药材;在行走中,他呼吸天地清气,吐故纳新。
孙思邈用一生向人证明,规律的运动能够延缓衰老、保持健康。
老话说:“活动有方,五脏自和。”
每天坚持走走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让心情变得愉悦。
不要追求走了多少步,贵在每天都能坚持。
能走路的时候,尽量别坐着;能站着的时候,尽量别躺着。
让身体动起来,就是最好的保养。
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腿脚有劲了,人也更有精力了。
▽
一位作家曾言:“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养生之道,归根结底就是管住嘴、早睡觉、迈开腿。
少吃一口,给肠胃减负;早睡一刻,让身体修复;多走一步,使气血畅通。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
日日坚持、久久为功,方能让身体常保康健,让生活始终满含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