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吃过巧克力,什么牛奶巧克力、黑巧克力、夹心巧克力,都是咱们现在生活里再常见不过的零食了。
它甜中带苦,口感丝滑,很多人都好这一口。
但是,三百多年前,当这种美味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紫禁城,被送到千古一帝康熙皇帝面前时,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品尝巧克力的人,非但没有爱上它,反而眉头紧锁,在看完一份长达九百多字的“产品说明书”后,满脑子想的都不是这东西好不好吃,而是……这玩意儿到底能治什么病?
来自西洋的“神秘贡品”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那会儿。当时的清朝,正值康乾盛世的前期,国力强盛,与西方的交流也比前朝后代要频繁得多。
康熙皇帝本人,就是一个对西方科学技术抱有极大好奇心的人,从天文地理到医药数学,他都愿意了解和学习。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罗马教皇的使节多罗(Charles-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来到了中国。
这位使节带来了一大堆新奇的西洋玩意儿,其中就有一种黑乎乎、硬邦邦、闻起来又香又苦的东西。
这,就是巧克力。
当时,它还不叫巧克力,而是根据外文发音,被音译成一个很特别的名字, “绰科拉”。
这“绰科拉”很快就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为什么呢?这就要提到康熙的一段特殊经历。
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左右,康熙皇帝曾不幸染上疟疾,宫里的御医们用了各种法子都束手无策。就在危急关头,法国传教士白晋和张诚献上了一种来自西方的神药,金鸡纳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奎宁。
没想到,这药还真管用,没过多久,康熙的病就痊愈了。
所以,当他听说多罗使节又带来了新的西洋“特产”时,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不是“这是什么好吃的”,而是“这是不是又一种能治病的西药?”
于是,康熙皇帝下了一道旨意,让内务府总管赫世亨去办这件事。
圣旨里明确提到,去问问洋人多罗,有没有 “绰科拉” ,要是有,就弄点来尝尝。
就这样,带着皇帝的期待和好奇,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进入中国宫廷的巧克力,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九百字的“说明书”
赫世亨接到皇命,不敢怠慢,立马就去找了多罗。他不仅顺利地要来了五十块绰科拉,还像个严谨的产品经理一样,把这东西的来龙去脉问了个底朝天。
问完之后,他不敢自己瞎总结,而是原原本本地写成了一份详细的奏折,呈送给康熙皇帝。
根据史料的描述,洋洋洒洒写了将近九百个字,可以说是一份相当详尽的“产品说明书”了。
那么,这份说明书里都写了些什么呢?
它介绍了绰科拉的“身世”。说这东西产自美洲,在西洋是一种很普遍的饮品。
然后,详细列举了它的配料,说它是由可可豆、糖、肉桂等八种材料混合制成的,味道是“甘苦而性温”。
接着,还极其细致地描述了它的食用方法:要用热水冲泡,不能用凉水;可以加糖也可以不加糖;一次用一两块就够了,不能多喝。
甚至连制作工艺的复杂性都提到了,说熬制过程可能需要三天三夜。
可以说,赫世亨这活儿干得是相当到位,把一个食品的原料、产地、口感、冲泡方法全都写得明明白白。
换作今天任何一个消费者,看到这么详细的说明,肯定都觉得很贴心了。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康熙皇帝坐在龙椅上,耐着性子看完了这篇将近千字的报告,眉头却越皱越紧。
这份说明书从头到尾,一个字都没提。
这东西到底能治什么病?有什么疗效?
在康熙看来,这简直是避重就轻,没说到点子上。一个从遥远西方来的东西,制作还这么复杂,如果不能治病救人,那它有什么价值呢?难道就为了喝一杯又苦又甜的饮料?
这下子,康熙皇帝可就犯嘀咕了。他心里的期待和现实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苦涩的“西药”
虽然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一丝不快,但康熙皇帝毕竟是个凡事讲究实践的人。既然东西已经拿来了,说明书也看了,那总得亲口尝一尝,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命令下人,就按照赫世亨奏折里说的方法,当场给他调制一杯绰科拉热饮。
宫人们小心翼翼地取来绰科拉块,用热水冲泡开来。一时间,一股浓郁又陌生的香气在宫殿里弥漫开来。
调制完毕后,一杯深褐色的液体被恭恭敬敬地端到了康熙面前。
康熙看着杯中这碗颜色酷似中药汤剂的“洋玩意儿”,端起来,轻轻地抿了一口。
就是这一口,让皇帝的脸色瞬间变了。这是什么味儿?又苦又涩!虽然里面也加了糖,但可可本身那种强烈的苦味,对于习惯了清雅茶香的康熙来说,冲击力实在是太强了。
据说,康熙对这个味道的反应相当直接,他觉得这东西根本不好喝,甚至不如宫里常喝的茶。
一场充满期待的“新品发布会”,就这样以皇帝的失望而告终。
在仔仔细细看完了那份九百字的说明书,又亲口品尝了这苦涩的液体之后,康熙皇帝最终给出了他的批示。
这份批示极其简短,只有三个字, “知道了”……
没有赞美,没有批评,更没有说要再次品尝。
巧克力在清宫的命运
那次不怎么愉快的品尝经历之后,巧克力或者说绰科拉,就彻底在康熙的视野里消失了。
他再也没有提起过要喝这个东西,宫里自然也就没人敢再把这玩意儿往上送了。
后来,根据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档案记载,赫世亨可能也感觉到了皇帝的不满,又去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他在另一份奏折里向康熙补充汇报说,经过再次询问,确认了绰科拉“并非药物”,而仅仅是“美洲地方之饮用品”,其地位就跟中国人喝茶一样。
这个最终结论,彻底打消了康熙对巧克力的所有幻想。
在他看来,这东西的定位就非常尴尬了:论药效,它没有;论口感,又苦又涩,远不如中国的茶来得清爽甘醇。
那么,大清国要它何用呢?于是,这批从西方远道而来的珍贵巧克力,就被打入了“冷宫”,再也未能进入清朝上流社会的日常消费清单。
康熙皇帝无疑是开放和好奇的,他愿意接触和了解西方的新事物。
结语
这位伟大的帝王,因为一场美丽的“误会”,将巧克力当成了一种潜在的药物来期待。
当他发现这只是普通的“饮料”时,便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
谁能想到,三百年后,这种曾被康熙嫌弃的“苦水”,会风靡全球,成为甜蜜与浪漫的象征,征服无数人的味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