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林寨村的办公桌上,总散落着几颗当地特产“徐集”花生糖。咬开坚硬的糖壳,初尝是微咸,而后甜蜜在舌尖化开,最终留下花生仁的醇厚余香——这滋味,恰似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四级主任科员、挂职林寨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媛媛的驻村时光,从陌生到熟悉,从生涩到从容,每一层滋味都真实而深刻。
基层初尝“硬壳糖”
去年9月,初到林寨村,王媛媛跟着村党支部书记方祖全走村入户,遇到的第一个“硬壳”是村民质疑的目光。村头一位婆婆轻声嘀咕:“省里来的领导,娇生惯养,哪能爬坡下坎?”那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她心里荡起涟漪,也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基层的“硬”,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能硌疼牙的现实棱角。
比目光更“硬”的,是语言的“壁垒”。村“两委”会议上,她竖起耳朵,却只能从连珠炮似的方言中靠捕捉零星词汇拼凑大意。一次走访中,她因为没有听懂老人关于宅基地的诉求,只好习惯性地点头,却被方祖全轻轻拉住:“承诺不能随便许,只有板上钉钉的事才能给准话。”这次经历让她警醒,并下定决心攻克“方言关”。之后,她追着村干部和村民聊天,听不懂就问,一句一句反复学。如今,她已能笑着用方言与村民交流。
更难啃的“硬糖壳”是邻里宅基地纠纷。东庄村民组的桑家和宋家为两家的边界线争吵了很久。她本想用政策条文“速战速决”,却发现权证模糊、各执一词,调解陷入僵局。就在她手足无措时,方祖全请来了村干部和老乡贤。他们不只看纸面证据,更查看水流的痕迹,聊占地的实际影响,情理并用地耐心调解。一句“水往低处流,理也往明处走”,让两家人的态度渐渐缓和,并最终握手言和。那一刻,她明白,基层工作不是硬碰硬的对决,而是像咬花生糖那样,找到情、理、法交织的缝隙,那里藏着豁然开朗的脆响。
咸涩淬炼砺成长
当王媛媛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很快就尝到了“咸”。那是汗水浸透衣衫的味道,也是成长必经的淬炼。
夏日炎炎,王媛媛骑着电动车,跟着村干部穿梭于村民组之间,逐户核查污水改厕情况。当时,村里的改厕工程已接近尾声,但第一批改厕的设备个别出现问题——翁家的排气管破损,秦家的冲水阀失灵,何家的厕板开裂......她一户户拍照、记录,后背早已湿透。舌尖的咸涩,如同花生糖芯里的那缕微咸,真实而具象。而当施工队逐一修复,熊楼村民组黄爷爷拉着她的手连声道谢时,她忽然意识到申报材料中“惠及90%农户”的数字,原来是由这一滴滴汗水、一个个笑容凝结而成。
这“咸”味,在秋日一场突发的火警中愈发浓烈。警报响起,她抓起铁锹冲向田埂。风卷火星扑面而来,浓烟呛得人直流泪。民兵营长扛着风力灭火机冲锋在前,她和村民则一起用铁锹拍打火苗。火灭之后,她坐在焦黑的土地上喘气,汗水混着灰烬滚进嘴里,带着泥土的腥涩。“这味道,比花生糖的咸更扎实”。那一刻,她深切体会到,浸透衣衫的汗水是扎根土地的养分,让她在风雨淬炼中站得更稳。
扎根深处品“香甜”
历经了破壳的艰辛与汗水的淬炼,驻村最动人的滋味——那份“香甜”才缓缓流淌而出。
这“香甜”,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欢声笑语里。元宵节的红灯笼下,她组织老人们套圈、猜谜。张奶奶一个劲地往她碗里夹汤圆:“丫头多吃点,看你瘦的。”汤圆的甜糯从舌尖暖到心间。这“香甜”,也浸润在日复一日的牵挂中。她每天上下班都特意路过独居的秦奶奶家,多看一眼,多问一声。一个暴雨天,她搀扶秦奶奶回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拉住她:“这孙女,真孝顺。”
后来整理照片时,她发现相册里满是老人们的笑脸——举着灯笼的张奶奶、捧着粽子的李爷爷......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映着她忙碌的身影。她终于懂得:基层的“香甜”,从来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当你把真心捧出去,总会收到更深的暖意。
从省委党校的机关干部到田间地头的书记助理,王媛媛的驻村时光犹如一颗花生糖带给她的滋味。她咬开了基层的“硬壳”,尝过了奋斗的“咸涩”,最终品到了融入与奉献的“香甜”。如今,她再品一颗花生糖,那硬、咸、甜交融成的滋味,正是驻村时光最好的馈赠。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无论将来行至何方,这段经历将时刻提醒她:何为扎根,何为坚守,何为把心交给土地的踏实。
寄语:
读罢王媛媛的驻村笔记,字里行间都是基层历练的真实模样与成长蜕变的清晰轨迹。这些细碎而鲜活的片段,正是年轻干部在基层摔打淬炼的生动注脚。
基层是磨砺意志的“磨刀石”,担当作为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希望你继续带着这份在汗水中沉淀的赤诚,把脚步扎得更实,与民心贴得更近。既要当好破解难题的“攻坚手”,又要做好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持续深耕,让青春的根系在基层沃土中扎得更深、伸得更远。
期待你用更多扎根实干的成果,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崭新篇章。
□林寨村党支部书记 方祖全
王媛媛(中)和村民亲切交流
(记者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