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全国统一大市场 我在家门口走上创业路
赵玉学的家庭“幸福账” 开起了农家乐。 把“赵玉学黄粑”做成了黔西特色美食品牌。 买了一辆小汽车。 赵玉学在整理黄粑。
2021年2月3日
贵州省黔西县(今黔西市)
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赵玉学家
习近平总书记:“外出务工也行,在家门口就业更好,可以好好照顾孩子。把孩子教育培养好,未来就更有保障了。”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通讯员 郑宇潇
10月1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两岸青山高耸入云,乌江碧水蜿蜒流淌,化屋村犹如在画卷中一般。
黄金菊与三角梅正次第开放,一座白色的两层小楼前,“赵玉学农家乐”的招牌格外醒目。
44岁的赵玉学已由打工仔变身小老板。“我把‘赵玉学黄粑’做成了黔西市特色美食品牌,一天能卖三四百元,这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赵玉学翻开黄粑销售账本,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近5年来他家的幸福故事。他举着账本说,“背靠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在家门口走上创业路,这都是托总书记的福。”
总书记亲手包黄粑,让他看见了黄粑的价值
一柱擎天的笋子岩下,赵玉学正在自家一楼的“赵玉学黄粑”专卖门面给黄粑装箱。
“我做黄粑生意,不会忘记总书记。”赵玉学说。
隔壁是客厅,墙上端正地挂着一幅照片。照片上,是2021年2月3日总书记到访时与赵玉学一家包黄粑的情景。
“当时总书记就坐在这个位置,他对我们说,‘外出务工也行,在家门口就业更好,可以好好照顾孩子。’”赵玉学指着身旁的沙发回忆。
总书记的一席话,让赵玉学深受触动,他没想到国家领导人能这么细致地关心百姓的生活。
当时,看到赵玉学家正在制作当地的传统食品黄粑,总书记拿起一张粽叶,夹上一块糯米黄豆面,卷起粽叶,用线扎紧,包了一个黄粑。总书记微笑着对赵玉学一家说:“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就连总书记都对包黄粑感兴趣,让他看见了黄粑这一传统食品的价值。
黄粑销量节节攀升,赵玉学还办起了农家乐
总书记视察过后25天,以前在外打工的赵玉学便在家乡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了“玉学餐饮农家小院”,在一楼后院开起了农家乐,又把一楼一间卧室改造成了黄粑专卖门面,专心做起了生意。
“刚开始卖得并不好,顾客反映黄粑样子不好看,看的多,买的少。”妻子杨鹏英介绍,最难的时候一天只卖几十元钱,赵玉学一度想要放弃。但想起总书记的关心和祝福,他重燃斗志,下决心把生意做好。他把黄粑切成小块,请顾客们先品尝,觉得好吃再买。他还根据顾客提的建议,改进了黄粑的包法,请专业人士设计了精美的礼盒。
这些招数很管用,黄粑的销量节节攀升。
“这两年一天可以卖出几十斤,收入三四百元。”赵玉学一边说,一边翻动黄粑销售账本。记者看到,去年10月5日他家卖出黄粑8单,收入316元;今年10月5日卖出14单,收入490元。依靠卖黄粑和开办农家乐,去年他家挣了15万元。
赵玉学说,作为化屋村曾经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他一家过去住在透风漏雨的麻窝寨里,仅靠打工维持5口人的艰难生活。现在他住着小楼,还买了汽车。他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恩总书记。
他在自家门口竖起了两块石磨盘,左边一块写着“感恩:致富不忘共产党”;右边一块写着“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
化屋村新增农家乐30多家,人均收入翻番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它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96.7%的村民是苗族。
2021年总书记的到访,如春风般温暖了苗家山寨。当年12月30日,化屋村至新仁苗族乡的旅游公路通车,这颗深藏在乌蒙山中的明珠,自此通过高速公路直通全国大市场,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代。
“我的小儿子和孙子都搭上了市场发展的快车,小儿子把一楼租给别人开餐馆,一年租金4.5万元,楼上自己开民宿,年收入4万多元。孙子开餐馆,年收入也是8万多元。”72岁的苗族阿妈杨梅告诉记者,他俩如今也都买起了小汽车,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
搭上市场发展快车的还有30岁的杨文丽。2021年6月,杨文丽组建了苗绣设计团队,在化屋村创办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把刺绣蜡染融入抱枕、钥匙扣、衬衣、T恤等各类文创产品中,还积极在线上直播带货,吸纳全村20余名苗族妇女稳定就业,年销售额200多万元。
“近5年来,全村新开办农家乐30多家,新增民宿十几家,市场主体已达70余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比2021年初翻了一番。”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介绍,这些个体户和企业遍布于各个行业,带动了全村黄粑、黄牛、黄姜等特色农业产业以及苗绣蜡染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上一篇:餐饮新风尚,守护“舌尖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