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清晨,总被一缕清甜的香气唤醒。巷口的糕团店前,蒸笼揭开的瞬间,白雾裹挟着桂花糖粥的甜香、定胜糕的米香、蟹壳黄的酥香扑面而来。老人拎着竹篮选购刚出炉的撑腰糕,孩童踮着脚尖盯着油锅里翻滚的糖粥藕,这样的场景,在苏州城已延续了千百年。苏式糕点,这组流淌在江南人舌尖上的甜蜜密码,不仅是果腹的点心,更是承载着吴地文化、节气习俗与市井温情的味觉记忆。它以“酥、软、香、甜”为魂,以细腻的工艺、应季的食材,将江南的婉约与雅致,尽数揉进了方寸之间的糕团酥点里。
一、糕点溯源:从稻作文明到吴地风雅的千年沉淀
苏式糕点的起源,与江南发达的稻作文明密不可分。早在六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江南地区就已开始种植水稻,为糕点的诞生提供了最基础的原料。考古发现,良渚遗址中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便是当时加工谷物、制作米糕的工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定都姑苏(今苏州),吴地饮食文化逐渐形成,糕点作为祭祀、宴饮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楚辞·招魂》中“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的描述,其中“蜜饵”便是用米粉和蜜制成的糕点,与苏式糕点的早期形态颇为相似。
汉代以后,苏式糕点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东汉《四民月令》中记载了“枣糕”“米饼”的制作方法,这些糕点已具备苏式糕点软糯香甜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素食文化兴起,苏式糕点中出现了大量以豆沙、芝麻、果仁为馅料的素点,如“寒具”(今麻花类糕点)。唐代是苏式糕点发展的黄金时期,苏州作为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商贸繁荣,糕点品种日益丰富。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在诗中写道“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诗中“灯火穿村市”的场景,便包含了售卖各式糕点的小摊小贩。
明清时期,苏式糕点迎来了鼎盛阶段,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明代《宋氏养生部》《遵生八笺》中详细记载了苏式糕点的制作工艺,如“薄荷糕”“绿豆糕”的做法。清代《随园食单》更是收录了十余种苏式糕点,并对其口感、造型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时,苏州城内涌现出众多知名糕团店,如“万福兴”“黄天源”等,这些老字号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口味,成为苏式糕点的代表。同时,苏式糕点与吴地的节气习俗、民俗活动深度融合,形成了“春吃撑腰糕、夏吃薄荷糕、秋吃桂花糕、冬吃糖年糕”的饮食传统,成为江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匠心独运:苏式糕点的制作技艺与食材哲学
苏式糕点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关键在于其“精工细作”的制作理念和“应时而食”的食材哲学。每一块小小的糕点,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出炉,都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凝聚着师傅们的心血与智慧。
原料选择是苏式糕点的灵魂。苏式糕点以米粉、面粉为主要原料,米粉选用江南特产的晚粳米或糯米,经过淘洗、浸泡、磨浆、沉淀等多道工序制成,粉质细腻,口感软糯。面粉则选用高筋面粉,制作酥皮类糕点时,需经过“揉、搓、摔、打”等手法,使面团形成层次分明的酥皮。馅料的选择更是讲究“应季”与“新鲜”,春季用荠菜、香椿做馅,夏季用绿豆、薄荷,秋季用桂花、栗子,冬季用豆沙、芝麻,确保每一口都能尝到当季的鲜美。如桂花糖粥,选用苏州西山的金桂,桂花盛开时手工采摘,晾干后与糯米、红糖一同熬煮,香气浓郁;定胜糕则用当年新收的早糯米粉,搭配豆沙或枣泥馅,口感清甜软糯。
制作工艺是苏式糕点的精髓,尤以“酥皮制作”和“糕团塑形”最为考验功夫。酥皮糕点如苏式月饼、蟹壳黄,采用“油酥和面酥”分层的方法,油酥用猪油和面粉制成,面酥用温水和面,两者反复折叠、擀卷,形成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的酥皮。烤好的酥皮糕点,轻轻一咬便酥松掉渣,内馅的香味随之迸发。糕团塑形则讲究“形美”,师傅们用手中的模具和刀具,将糕团制成各种精美的造型,如定胜糕的荷花形、撑腰糕的元宝形、云片糕的长方形切片。有些高档糕点还会用食用色素在表面绘制图案,如寿桃糕上的桃叶、福字糕上的福纹,既美观又寓意吉祥。
烹饪方式上,苏式糕点多样,蒸、烤、炸、煮皆有。蒸制的糕点如桂花糖粥、定胜糕,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口感软糯;烤制的糕点如蟹壳黄、苏式月饼,外皮酥脆,内馅香甜;炸制的糕点如糖糕、油端子,外酥里嫩,香气扑鼻;煮制的糕点如糖粥藕、赤豆糊糖粥,温热香甜,暖胃暖心。不同的烹饪方式,赋予了苏式糕点丰富多样的口感。
三、经典品类:苏式糕点里的四季风味与民俗记忆
苏式糕点品类繁多,据统计有上百种之多,其中不少糕点与节气、民俗紧密相连,成为江南人生活中独特的文化符号。
“撑腰糕”是江南人立春时节必吃的糕点。传说立春吃撑腰糕可以“撑腰”,寓意新的一年腰杆硬朗,劳作不累。撑腰糕用糯米粉制作,加入白糖、桂花,蒸制而成,口感软糯香甜。每到立春前,苏州的糕团店都会提前制作撑腰糕,市民们争相购买,热闹非凡。
“定胜糕”是苏式糕点中极具历史故事的一款。相传南宋韩世忠率领大军在苏州抗击金兵时,百姓们为将士们制作了这种形似荷花的糕点,寓意“旗开得胜”,定胜糕由此得名。定胜糕用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中间夹着豆沙馅或枣泥馅,蒸制后色泽粉嫩,口感清甜软糯,不仅味道鲜美,更承载着苏州人的家国情怀。
“苏式月饼”是中国月饼的四大流派之一,以“酥、香、甜”著称。苏式月饼分为甜、咸两种口味,甜月饼以豆沙、莲蓉、五仁为馅,咸月饼以鲜肉、火腿为馅。其最大的特点是酥皮,层次分明,咬一口酥松掉渣。每到中秋节,苏州人家都会购买苏式月饼,与家人一同赏月品饼,共度佳节。
“蟹壳黄”是苏州人喜爱的街头小吃,因外形酷似蟹壳而得名。蟹壳黄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葱油、鲜肉为馅,甜的以豆沙、芝麻为馅。制作时,将面团揉匀后分成小块,包入馅料,擀成圆形,表面撒上芝麻,放入烤箱或炭火炉中烤制而成。烤好的蟹壳黄外皮酥脆,内馅香甜或咸鲜,是苏州人茶余饭后的绝佳点心。
此外,还有春季的荠菜团子、夏季的薄荷糕、秋季的桂花糖粥、冬季的糖年糕等,每一款糕点都对应着不同的季节,承载着江南人对自然时序的感知与尊重。
四、文化符号:苏式糕点里的江南生活与时代传承
苏式糕点早已超越了美食的范畴,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入了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在苏州,糕点是节庆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吃糖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端午节吃粽子,寓意“辟邪驱瘟”;中秋节吃月饼,寓意“阖家团圆”。每一个节日,都有对应的糕点相伴,这些糕点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式糕点也是苏州人社交往来的重要媒介。走亲访友时,带上一盒包装精美的苏式糕点,如采芝斋的酥糖、稻香村的云片糕,既是礼貌的问候,也是情感的传递。邻里之间分享刚出炉的糕团,孩童们围着糕点摊嬉戏打闹,这些场景充满了市井温情,展现了苏州人平和、温润的生活态度。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式糕点也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一方面,老字号糕团店坚守传统工艺,保留经典品种,如黄天源的糕团、万福兴的糖粥,依然是苏州人记忆中的味道。另一方面,年轻的糕点师傅们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出了抹茶味定胜糕、芝士味蟹壳黄等新品种,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同时,苏式糕点的制作技艺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一块苏式糕点,包裹着江南的稻作文明、吴地的风雅文化与市井的温情记忆。它从千年的历史中走来,带着四季的芬芳与匠人的心血,成为苏州城一张甜蜜的文化名片。无论是清晨巷口的一缕糕香,还是节日餐桌上的一盒点心,苏式糕点都在用最细腻的滋味,讲述着江南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缕酥香软糯的江南雅韵,必将继续流淌在人们的舌尖,温暖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