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小时候住的云南县城只有一家面包房,出品也只有一种面包。巨大的方形烤盘上一排排表面金黄油亮的方形小包,售货员用刮刀顺着面团间的缝隙划开,铲下一枚,用对折的油纸递过来。价格似乎是一角。如今想来真的十分久远,连塑料袋也还未登场。如今网上到处可见“老式面包”的方子,估计就是那种。当年的云南小城肯定没有动物黄油,不知道用的是植物黄油还是其他油脂。记忆中,热乎乎的面包带着甜甜的奶香,是那时的小小奢侈。
中考时回到上海,升上职校。上午第二三节课之间,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永远挤满饥饿的学生。最便宜的热狗面包九角一个,名为热狗,其实就是夹火腿肠的奶油面包卷,几口就能吃完,舌头和胃都有些意犹未尽。我的零用钱并不够每天买吃的,三天里有两天忍着饿。学校往东过一个路口,便是申申面包房。那里的肉松面包一元五角,更是难得买。
现在回想,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爱吃的一直是松软的甜面包,所谓日式或台式面包的路数。没有那么多油和糖的欧包,要等到成年后才懂得欣赏。一旦习惯了纯粹的面粉经过烘焙的香气,以及掺杂全麦、黑麦或坚果碎的干香,再吃回软包,不免嫌甜。
在东京旅居的头几个月,我一直为面包发愁。路口的面包店是日本最常见的那种,从夹馅面包到吐司,全是甜软路线。一天,过马路时见有人排队,走到跟前一看,竟然是家我从未注意到的面包店。门口的黑板上写着,本店的面包专供各家酒店,余量摆在这里售卖,所以数量不多。隔着玻璃门张望,一眼看见法棍和乡村面包,我心想,得来全不费功夫!当下排在队尾。此后,我的早餐面包有了稳固的来源。这间店一周只开三天,从中午到傍晚,去晚了容易售罄,最好午饭后就去买。此外,只收现金。即便有种种限制,能吃到味道质朴的主食面包,每周特意去一两回,也不算麻烦。
回到上海,买面包变得容易。电商平台就有价格和口味还算适中的,更不用说城中大大小小的面包店,均可叫外卖。只要你愿意,甚至还能网购外地名店的出品。收到快递,分切冷冻,两周的口粮有了保障。我后来开始学着做铸铁锅欧包,除了面粉、酵母、盐和水,需要的仅仅是保鲜盒加刮刀。按10:8的比例给面粉加水,用刮刀拌匀湿乎乎的面团,室温发酵后冷藏过夜,第二天用烘焙纸垫在铸铁锅里,把面团倒入锅中二发,烤制。自己烤的面包,颜值或许不如市售的美,吃起来介乎馒头与面包之间,但好处是实惠,且可以尝试不同的面粉的风味。
不过,偶尔地,我会在经过面包房时买一枚甜面包当成零食。带着黄油香和奶香的柔软面包入口的瞬间,仿佛重叠了儿时记忆。在遥远的年头给我买面包的妈妈,自己只尝一口。妈妈对面包的口味一直没变,喜欢甜软的包。她学会用面包机做吐司后,很少买市面上的产品。有时我会在看望爸妈时带上高奶量的绵软市售吐司,但考虑到爸爸的血糖,也不敢买日式红豆包之类带馅的。这样一想,人生中可尽情享受甜面包的时间,其实短暂。
原标题:《晨读 | 默音:渐行渐远的甜面包》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郭影 蔡瑾
来源:作者: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