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營養滋補,溫肝補腎、是秋冬季節進補的佳品,一般涮羊肉、烤羊腿等都是在天冷的時候吃。夏天普遍都是用來做羊肉串,或者凉拌羊肉兩種,但缺點就是一個太油膩,一個太凉,吃太多胃承受不了。
在陝西渭南市有一種傳統小吃——"水盆羊肉",完美的避開這兩點"關鍵",獨特的做法不油不膩,食溫適中,對胃部沒有太多的刺激,最適合夏天吃,也被當地人稱為"
六月鮮
"。
顧名思義,
容器就是一個水煮魚碗
,宛如大盆一般,盆中的羊湯清香黃亮,上面飄著葱白與香菜,味道醇厚。
羊肉得用羊大腿根往上,小肚子那一塊的肉,煮好的肉塊瘦則紅潤,肥則雪白,用筷子一挑,就能看到
粉絲、木耳、豆腐
等配料。
身邊也有朋友說帶粉絲的不正宗,但我吃的"水盆羊肉"都帶著粉絲,和羊肉一樣的細膩滑嫩,絲絲分明。
吃水盆羊肉時,都會配以專屬的月牙餅:
一張大餅呈月牙狀,中間是空心的,在吃的時候,可以把肥瘦相間的羊肉塊加進去,做成一個簡易版"肉夾饃",塞進嘴裡撕扯一塊下來,
滿是羊肉的鮮香,酥爛爽口
。
口稍微重些,可以在月牙餅裡面塞上辣椒等小凉菜,再加蒜或者糖蒜提味。
嫌吃的硬了,就把月牙餅掰碎,跟羊肉泡饃一樣泡在湯裏,將湯汁吸飽了,軟化之後吃起來更省勁。
與羊肉泡饃的差异
說到羊肉泡饃,水盆羊肉與它最大的不同,
就是在這"饃"上
,羊肉泡饃配的饃是半生的,將饃掰碎了泡在碗裏,再煮一次才能吃。
而水盆羊肉則是
以品湯為主
,別看都是湯,卻不像其他地區的"羊雜湯"一樣濃厚,暗油清澈,一口饃一口湯,吃起來又鮮又清爽,入肚均勻,不像泡饃一樣,吃完後會有漲腹的感覺。
重點是湯喝完了可以再續,續到你吃飽為止。
水盆羊肉的做法,可以參照一下著名作家賈平凹(wā)先生的描述:
骨,羊骨,全羊骨,置清水鍋裏大火燉煮,兩時後起浮沫,撇之遺淨。放舊調料袋提味,下肉塊,換新調料袋加味。以肉板壓實加蓋。後,武火燒溢,嘭嘭作響,再後,文火燉之,人可熄燈入睡。一覺醒來,滿屋醇香,起看肉爛湯濃,其色如奶。此羊肉制法。
當然,這只是"水盆羊肉"的籠統做法,真實的情况是,每一個店裡,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秘方",能不能讓客人二回頭,完全取決於味道質量。
既然是秘方,那肯定是誰也不能讓知道,不然還能叫秘方嗎?
口味褒貶不一
到西安吃過"水盆羊肉"的朋友,大都分為兩派:
一派是認為湯鮮肉美,溫暖養胃,特行獨立於羊肉湯界。
另一派吃完後就覺得,清湯寡水的,這不就是羊肉粉絲湯嗎?
也是,雖然製作過程複雜,但畢竟是在後廚,最後展現到餐桌上的"水盆羊肉"還是給人一種廉價感,唯一能撐起場面的,就只有肥瘦均勻的羊肉塊了。
最正宗的"水盆羊肉"在哪?
在陝西,"水盆羊肉"遍地都是,但哪裡味道最好,本地人心裡是最清楚的,有人說吃正宗的"水盆羊肉"不要去西安,他們公認的就是渭南市的澄城縣。
"水盆羊肉"起源於大荔縣,在澄城縣發揚
,2016年,澄城水盆羊肉被列為陝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質量可見一斑。
——輕肥說——
個人認為,在陝西,各縣市的"水盆羊肉"並沒有太多的出入,縱然每個店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但關鍵點還是在於它的歷史傳承,畢竟眾口難調,很難去有一個標準衡量。
一個美食優秀與否,更應該與它的文化沉澱息息相關,吃的是美食,品的是歷史。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歡迎關注,讓您吃個痛快,吃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