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引入國內36年,近年成熱賣果,一斤14元,卻還很少種植
admin
2021-09-02 13:41:14
0

原標題:引入國內36年,近年成熱賣果,一斤14元,卻還很少種植

每當到了應季水果上市的時候,消費者的心情都是比較激動的,終於能够滿足自己的胃了。對於果農來說,收穫的季節也同樣是喜悅的,因為這代表著今年的收入有望了。為了能够在眾多的水果中脫穎而出,一些果農會考慮種植一些市場上比較稀有的品種,可能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西梅,這種水果引入到國內已經36年了,近年成熱賣果,一斤能够賣到14元,卻還很少有人種植。

聽到西梅這個名字,很多人會認為它是一種梅子,但實際上西梅是李子,只不過外形長得比較獨特。西梅的顏色非常漂亮,果皮紫紅色,表面帶有果霜,果形橢圓,兩頭略尖;在味道上也很優秀,芳香甘甜,回味無窮。

西梅並不是本土水果,而是在1984年從國外引進的,國內種植已經有36年時間了。最初西梅只是默默無聞的貴族果,普通水果市場上比較少見,價格也很貴,一直沒能够拓寬市場,不過近年來西梅已經逐漸大量走向市場,甚至被智利當成"下一個車厘子"大量種植,而且進口到國內成了熱賣果。

現在市場上的西梅鮮果主要以進口為主,年消耗量能够達到1萬噸以上。每年的1-3月是(智利)進口西梅上市的時間,而8-9月份是國產西梅成熟的時間,這與櫻桃/車厘子有些相似。

最初的西梅是貴族果,只不過當初默默無聞名氣小,現在名氣大了,也逐漸被消費者認可,西梅在市場上的銷售情况不錯,價格也不便宜。現在市場上的西梅一斤能够賣到14元,所有的李子品種中屬於高價的。西梅的市場銷售情况好,價格也比較高,從這方面來看應該是比較理想的種植作物,但是在國內,卻很少有人會選擇種植西梅。

目前國內的西梅種植主要集中在新疆和陝西,但是種植面積不大,供應量有限。農民之所以不愛種西梅,主要是受制於種植環境和科技的限制,其中科技主要體現在成熟度很難控制。李子這種水果本身就比較酸,早采可能會因口感太酸壞了口碑,成熟後採摘不易保鮮,僅採摘這一項,就讓農民很為難了。

並且國人對李子總不愛過多消費,主要是那句膾炙人口的俗語影響。西梅歸根到底還是李子,並不適合吃太多,再加上西梅的市場價格貴,所以很多消費者並不會買太多。對於一些種植西梅的農民來說,西梅的鮮果不易保存,賣鮮果其實並不是他們的唯一銷路,西梅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零食,比如罐頭、果脯或者飲料,同時在糕點中也有應用。但與賣鮮果相比,價格就要差上不少了。

如今已是8月份,正是國內的西梅成熟時間,但水果市場上很難見到西梅,更多的還是加工成果脯等。也是凸顯了國內種植西梅的數量少,以及不好當鮮果售賣的情况。其實除了成熟時間,西梅與車厘子/櫻桃相似之處還有進口賣高價、國產的總有一些爭議,即使是不同上市時間(沒有正面競爭),但車厘子似乎就更受青睞。

西梅很有市場潜力,但並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種植,也並不適合所有農民。如果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宜,同時還有一些加工廠,能够為西梅提供完整的產業加工鏈,有能力的農民可以嘗試種植。另外,標準化的種植、適時的採摘、對果子嚴格挑選分級,經營好口碑,才能讓西梅在市場上站穩較高,提升需求量。尤其是採摘時間不當,就有可能像黑布林一樣,遇到如今的困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