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鄒旭診室故事】欄目是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鄒旭教授帶領團隊開辦的專刊欄目,將圍繞鄒旭診室裏發生的真實案例,有故事,有醫生的建議和指導,有專業的醫學剖析,同時介紹一些效果確切、操作性强、簡便廉驗的日常調理小妙招,以達到養神健體、培育正氣、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63歲的陳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三高)多年,長期服用西藥降壓、控糖、降血脂,但血壓、血糖仍控制不佳,時常頭暈胸悶、頭頂麻木疼痛,降糖藥逐漸加量,此外,自覺精神狀態日漸變差,飽受其苦,於是到鄒教授門診尋求中醫藥治療。
患者約高一米八,大腹便便,體重約105kg,初診時表現為精神不振,左側頭部有麻木疼痛感,胸悶,腰部酸痛,下肢畏寒,痔瘡脹痛,大便難解,夜間難眠,皮膚瘙癢,口腔潰瘍。舌淡暗且胖,苔黃厚膩。脈象為長桑君脈法中的右寸外移,雙關動,脈滑而有力。2018年8月檢查提示總膽固醇6.8mmol/L,空腹血糖10.3mmol/L,最高血壓達203/110mmHg。鄒教授辨證其為水飲內停、痰火內盛,遂予大承氣東加檳榔、澤瀉等瀉下利水藥,合小柴胡湯加黃連、香附等和樞機、解鬱熱,再加莪術等活血化瘀藥,共28劑,水煎服、日 span>1劑,同時囑咐患者避免進食肥甘厚膩之品,加强運動,每日慢跑20分鐘,儘快減輕體重。
堅持隨診用藥半年後,患者舌象淡暗胖,苔白黃稍膩,雙關較平和,脈弦滑,體重由原本的105kg逐步减至87kg,並且隨著體重的下降,血壓較前下降,偏頭痛發作减少,程度減輕,大便通暢,2~3次/天,無皮膚瘙癢,基本沒有再發口腔潰瘍。2019年10月複查總膽固醇已降至5.95mmol/L,空腹血糖降為8.33mmol/L。後續患者間斷服用中藥調理,治療仍以瀉濁清熱為覈心治法。至今年8月,患者迴響體重穩定在87kg上下,且精神充沛,可長時間駕駛,無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大便通暢,睡眠可,近兩年未發口腔潰瘍,未見皮膚瘙癢,複查總膽固醇降至3.62mmol/L,空腹血糖降至5.57mmol/L,血壓控制在約140/90mmHg。
鄒旭教授指出該患者雖然周身都是病痛,症狀多而雜,但歸根到底肥胖才是病的根源。根據長桑君脈法理論,首診時脈象右寸外移、脈滑有力提示大腸腑熱,腸中燥熱,燥結成實,熱迫血行腸外,故大便難解,痔瘡發作;濁陰不降,清陽不升,胸陽不振,加之大腸腑熱上炎,煉津成痰,痰脂滯留於皮膚、脈道、臟腑之內,故見胸悶、頭暈、血壓升高、內分泌失調、皮膚瘙癢等。雙關動則是胃熱脾寒、膽熱肝寒的表現。由此可見,患者諸多不適,皆是痰火作祟,其痰火主要彙聚在大腸、胃與膽腑,病在陽明與少陽兩經,涉及心、肝、脾三髒。
治療上,鄒教授根據《內經》中"年少治經,壯年治髒,年老治腑"的指導思想,提出老年人一定要保證濁陰能降,所以針對該患者要首選瀉濁的方法,選用大承氣湯等藥使大腸腑中通暢,合小柴胡湯加黃連、香附等和樞機、解鬱熱,再加莪術等使心脈通暢。堅持用瀉濁清熱化瘀的方法治療半年後,患者複診時的舌脈提示胃火、膽火稍降,腸中燥熱、痰飲瀉去,濁邪去、清陽升,氣機暢通,津液正常代謝,自然體重下降,諸症好轉。
肥胖乃萬病之源
肥胖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要》提示,2012年中國成人超重率30.1%、肥胖率11.9%,2012~2015年估計全國有2.778億成人有腹型肥胖。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發現,保持正常的體重指數(BMI)可預防5.8%的主要冠心病事件、7.8%的缺血性心臟病和4.5%的缺血性腦卒中,預防34.4%的2型糖尿病;與腰圍正常者相比,腹型肥胖者發生缺血性心臟病風險新增29.0%、急性冠心病事件風險新增30.0%,缺血性心臟病死亡風險新增32.0%。36.0%的2型糖尿病歸因於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是體內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狀態。在中醫看來,肥胖的病因主要是養尊處優和飲食過度,正如《素問》中指出"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發病機制上,《脾胃論》中言:"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食少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脾胃積熱,消穀善饑";後世又有"肥人多痰多濕,氣多虛"的說法。所以肥胖主要責於"脾虛"、"氣虛"、"胃熱"、"痰濕"等幾方面。肥胖除了導致形體不佳以外,也在悄悄地危害我們的身體。清初醫家汪昂指出"肥人多痰而經阻,氣不運也",脾虛生濕,濕聚成痰,經阻氣不運,瘀血內生,瘀滯既成,脂積瘀阻,又使氣機壅滯,惡性循環下致使痰脂滯留在皮膚、脈道、臟腑之內,易生它變。
减肥——輕斷食,多運動,曬太陽!
我們必須立即採取生活方式干預的措施,封锁慢性病的爆發趨勢,注意體重的管理,避免惹上肥胖這萬惡之源。研究指出,99%肥胖的發生與遺傳、飲食結構不合理和體力活動不足等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改善飲食結構、增加運動、曬太陽出汗來避免肥胖的發生。
肥胖乃"膏粱之疾",這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肥胖,就要减少攝入"肥甘厚膩",就是味道重著的食物,比如含鈉量較高的醬油、辣椒醬和醃製品;含脂肪量較高的肥猪肉、煎炸食品;含糖量較高的蛋糕甜食、飲料。除此以外,鄒教授推薦可以通過"輕斷食"的方法來達到减肥的目的,包括週一至周日每天只吃早、午飯,或者週六周日只吃午飯、也可周日一天只喝粥,這樣可以讓人體胃腸道得到足够的休息,保養胃腸功能。
飲食以外,運動也是减肥的重要一環。運動可引起兒茶酚胺類激素分泌新增,使脂肪組織分解作用增强,同時有規律的鍛煉可以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防止體重反彈。研究表明,每週進行3~5次有氧運動,每次持續30~60分鐘,可以有效達到减脂健體的目的。鄒旭教授建議每天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20分鐘以上,可增強體質,避免肥胖發生。
除了調整飲食和運動外,鄒旭教授特意指出一定要多曬太陽。因為肥胖的發生多起自痰濕,痰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