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科黃閏月教授
夏季中的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
所謂冬病夏治,就是對於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進行預防性治療。
冬病夏治源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所載的"春夏養陽"的論述。
(圖源:攝圖網)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素問•六節髒象論》指出:"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
囙此,冬病夏治就是利用長夏"勝"冬這一克制關係,在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扶助人體陽氣,使人體陽氣在冬季不至於過度衰减,以達到防病的目的。
三伏之日,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天氣最熱、陽氣最旺盛的時節,是一年中的陽中之陽。
提示:
2021年三伏天從2021年7月11日開始。
2021年三伏天時間:共計40天。
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為初伏,10天;
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為中伏,20天;
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為末伏,10天。
中醫學認為,許多寒濕、虛寒性的疾病,一到冬天就發作加重,夏季是其最佳的治療時期。
在症狀相對緩解的夏季,借助夏季陽氣旺盛的有利時機,採取三伏貼、艾灸、藥物等溫經散寒的治療管道,可起到標本兼治、事半功倍的效果。
臨床如以下疾病:
●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
●慢性胃腸炎、潰瘍病、慢性腹泄;
●小兒厭食、遺尿;
●虛寒頭痛、頸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經等。
●風濕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表現為陽氣受損,惡寒怕冷,陰雨天、冬季症狀加重的疾病,皆適合"冬病夏治"。
(圖源:攝圖網)
今天黃閏月大夫來講解一下類風濕關節炎的冬病夏治的具體治療手段。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進行性、侵蝕性疾病,歸屬於中醫學的痹證、尫痹。此病可導致全身骨節的疼痛、僵硬、畸形。
冬病夏治,其實就是在夏季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引動外界陽氣,同時借助一些特定藥物來幫助我們祛除體內寒濕之氣,從而達到防治的作用。
0 1
三伏貼
三伏貼屬於中醫特色治療之一,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將藥物敷貼於機體,利用腧穴的雙向調節作用,通過藥物作用於穴位表面激發全身精氣,使人體陽氣充沛,從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0 2
食療
其實食療也要分情况,類風濕紅腫熱痛明顯的,認為是風濕熱邪,阻痹關節,可嘗試薏苡仁粥。
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常食。如果是關節隱痛、冷痛為主的,認為是風寒濕邪,阻痹關節,可以在薏苡仁配合生薑或乾薑煮粥。
0 3
足熏洗
可選用生半夏、酒牛膝、艾葉、白芷、伸筋草、川椒、細辛等,煎湯熏洗足部,根據病情需要,藥湯可浸至踝關節部或膝關節處,水溫不宜過高,40-50℃為宜,水溫太高,雙腳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引起其他內臟器官尤其是心腦血管供血不足。
(圖源:攝圖網)
溫馨提示:
"冬病夏治"貴在堅持,因為本身"冬病夏治"適用疾病在夏季陽氣旺盛時節症狀都會較為減輕,所以當自覺症狀減輕後,放弃堅持是不可取的。
另外,以上的防治小手段不能完全替代類風濕關節炎的正規治療管道,切不可盲目减藥、停藥。
專家介紹
黃閏月
中西結合臨床醫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廣東省中醫院風濕免疫研究團隊負責人,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委會副主委,廣東省社區衛生學會風濕康復分會副主委,嶺南中醫抗風濕聯盟秘書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分會青年副主委,珠江科技新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博士,國家公派荷蘭訪問學者,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特支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中醫院拔尖人才,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學術傳承人,首届廣州市科普名師,樹蘭醫學青年獎被提名獎,廣東省衛計委青年崗位能手,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等風濕免疫病。
專家出診時間如下:
科研門診:週二下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週四下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
來源:"風濕閏月說"公眾號
執行編輯:盧悅明
稽核校對:何明坤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