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骨質疏鬆,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才會得,其實不然! span>
人一般在30至35歲期間達到一生中所能獲得的最高骨量,稱為峰值骨量,而後骨量隨著年齡的新增而逐漸遺失。 span>而骨質疏鬆帶來的直接問題是骨骼承重能力降低,易出現骨折,將會嚴重影響骨質疏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span>
骨質疏鬆的病因主要分為兩大類。 span>一種是原發性的,包括老年性骨質疏鬆、絕經後骨質疏鬆和特發性骨質疏鬆。 span>另一種是繼發性的,常見的有妊娠哺乳、營養不良、缺少光照、缺乏運動等引起,還有一些原因常常被人忽視,如內分泌疾病、腫瘤、和腎病。 span>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0213/465dfeaac479443898d378dce583d9cb.png "/>
< strong>腎病患者是骨質疏鬆症的高發人群
許多人知道腎病可引起尿毒癥,卻很少知道它會引發骨病,造成骨質疏鬆、骨骼變形、骨關節疼痛等。 span>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由於其長期腎損傷,加上長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蛋白代謝异常、維他命D產生不足和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會引起嚴重的礦物質紊亂,導致骨代謝异常, 發生"慢性腎病相關性礦物質及骨代謝紊亂(CKD- 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出現骨轉換、礦化、骨容量、骨骼線性生長或强度的异常,進而繼發骨質疏鬆。 span>
隨著疾病進展,進入終末期腎病後,骨質流失進一步加劇,導致脆性骨折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新增患者死亡率。 有研究顯示CKD骨質疏鬆的發生率可高達47.1%,且隨著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其發病率逐漸升高。 span>
< strong>骨質疏鬆有什麼症狀? strong>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痛或周身骨骼痛,負荷新增時疼痛加重或活動受限,嚴重時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難。 span>
2、脊柱變形:骨質疏鬆嚴重者可有身高變矮、駝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 span>
3、脆性骨折:患者在受到輕微創傷後或日常活動時發生的骨折為脆性骨折。 骨折常見部位為胸椎、腰椎、髖骨、橈尺骨遠端和肱骨近端。 span>
< strong>腎病患者如何防治骨質疏鬆? strong>
所謂"治病治本",在治療腎病骨質疏鬆時,首先要積極治療原發腎病,當腎病病情控制穩定時,也就控制了骨質疏鬆的誘因。 span>
1、均衡膳食,選擇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飲食結構。 我國營養學會製定成人每日攝入推薦量800mg(元素鈣量),這是維護骨骼健康的適宜劑量。 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0.8~1.0g/kg體重,並每天攝入牛奶300 mL或相當量的乳製品,也可以多吃綠葉菜和大豆類等含鈣豐富的食物,要注意,腎功能受損的患者要適當調整蛋白質攝入量。 span>
2、戒烟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及碳酸飲料。 span>
3、適量運動、接受日曬。 適量運動不僅可以使骨骼更強壯,而且,戶外運動還可以新增皮膚暴露在陽光下的機會和時間,促進體內合成維他命D。 span>
4、長期接受激素治療者,建議聯合使用鈣劑和維他命D防治骨質疏鬆。 span>
如果已經發生骨質疏鬆,除了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之外,藥物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藥物治療可以新增骨密度,改善骨質量,顯著降低骨折的發生風險。 span>
常用的藥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劑(雙膦酸鹽、降鈣素、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骨形成促進劑(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其他藥物(活性維他命D及其類似物、維他命K2類、鍶鹽、新型RANKL抑制劑等),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擇。 中醫認為"腎主骨",骨與腎的關係十分密切,中醫主張以補腎為主,結合個體化辨證論治。 span> span>
綜上所述,腎病患者應當及早監測、診斷骨質疏鬆症,並進行風險評估,定期行血清鈣、磷、鹼性磷酸酶(ALP)、甲狀旁腺激素(PTH)、25(OH)D(25-羥維他命D)檢查,必要時行骨密度檢查來評估骨折風險。 同時積極干預治療,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從而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質量及預後。 span>
供稿: 廣東省中醫院慢性腎臟病管理團隊
執行編輯:張靚雯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