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武俠小說中的“以毒攻毒”有沒有科學依據?
admin
2022-02-15 19:13:49
0

原標題:"世"說新語|武俠小說中的"以毒攻毒"有沒有科學依據? <!---->

"世"說新語 當成語遇上中醫藥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古風盛行,國潮迭起。 當成語遇上中醫藥,又將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為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胡博士說中醫系列特推出"世"說新語欄目,從中醫理論角度出發,重新挖掘成語的中醫價值與內涵,分享成語背後的故事與養生方法,讓讀者感受不一樣的中醫藥文化。

< strong>以毒攻毒

【釋義】指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因毒而起的疾病,後指利用某一種有壞處的事物來抵制另一種有壞處的事物。

【來源】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武俠小說中經常有這樣一類場景:一比特武林高手遭暗算身中劇毒而昏迷,正當眾人束手無策之時,一比特隱世神醫便會提出"以毒攻毒"的方法來解毒。 那究竟中醫中,是否存在以毒攻毒的療法? 哪些情况又能够使用該原則?

"毒"有兩層含義

在中醫理論中,"毒"有兩層含義。 一是謂毒即藥,將其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即"毒"與"藥"不分。 從這個角度理解,藥物的毒性即藥物的偏性。

在明代張景嶽《類經》中,就提到:"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成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也。" 《類經》中也提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20215/26310fb08a57411e804b2d025c7de97d.jpeg "/>

根據藥性的峻猛程度,藥物的偏性有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 中醫理論認為中藥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利用中藥具有的偏性來祛邪扶正,糾正機體氣血陰陽之偏頗,以使之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毒"的另一層含義,便是我們如今所理解的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及損害的程度。 《素問·五常政大論》稱:"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則採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級毒性分類法對中藥毒性進行分級。 該分類法也是現時較為通用的分類方法。

"以毒攻毒"到底有沒有依據?

而武俠小說中的"以毒攻毒",指的是上述的第二層含義,即利用中藥的毒性對患者進行治療。 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如川烏、草烏、雪上一枝蒿等烏頭類藥物,其烏頭類生物鹼有劇毒; 馬錢子的番木鼈堿、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將其去掉則藥效喪失,若使用生藥又會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質的含量以减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藥效。

實際上,在中醫發展史中,以毒攻毒的療法屢見不鮮。 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一文中描述了永州毒蛇治療多種疾病的,"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淮南子·修務訓》記載了古人用烏頭、附子等毒性藥物救活瀕死者的實例。 民間中的部分"土方法"也屬於該範疇。 例如,利用水銀和硫黃治療疥瘡,川楝子驅蟲等。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215/5aba2f4980fc4677a5e496c000e5567d.jpeg "/>

"毒藥"砒霜入藥在我國更是擁有悠久歷史,其主要成分在現代俗稱"砷劑",化學名"三氧化二砷"。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所記述的太乙神精丹用以治療瘧疾,太乙精神丹是用雄黃、雌黃、曾青(硫酸銅)、慈石,經昇化而得"光明皎潔如雪"的砒霜,即氧化砷。 北宋的《開寶本草》和《本草衍義》,也記載了用砒霜治病的方子。 《開寶本草》中寫道:"服砒霜療諸瘧、風疾在胸膈……"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提到了應用砒石治療各種化膿性疾病和結核性疾病。

鮮為人知的是40多年前,三氧化二砷成為我國自主發明、世界首創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特效藥物,直至現在,也依然是治療APL的最常見一線藥物之一。

葛洪與"以毒攻毒"

狂犬病的治療——免疫療法也屬於"以毒攻毒"的範疇,最早把這種免疫思想付諸於實踐,並最早從事免疫學研究的先驅,實際上是東晉醫學家葛洪。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215/305b69c7207842448cb7e4c06ccaae1c.jpeg "/>

葛洪在《肘後方》提出了"狂犬病"的觀察期與治療方法。 "凡捌犬咬人,七日一發,三七日不發,則脫也,過百日則大免爾。" 葛洪認為,被狗咬傷後,首先要處理傷口,即"療捌犬咬人方,先咖去學,灸瘡十壯"。 如果觀察期出現相關症狀,則取咬人的狗的腦漿,敷在傷口上,"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 這與19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研究出狂犬疫苗的方法有相似之處。

儘管"以毒攻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在沒有科學指導下亂用有毒藥物,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囙此街坊們一定不要盲目嘗試民間偏方,如果出現身體不適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避免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 strong> 參考資料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廣州日報——《中藥新突破:砒霜靶向治療白血病》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科普中國——《是藥三分毒,這中藥裏的"毒"到底是啥?》

來源:" 胡世雲主任"公眾號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執行編輯: 曾夢芸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