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旭診室故事|昏昏沉沉痰濕重,降濁升陽三焦通
admin
2022-06-02 21:42:22
0

原標題:鄒旭診室故事|昏昏沉沉痰濕重,降濁升陽三焦通

<!---->

< span>開欄語:【鄒旭診室故事】欄目是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鄒旭教授帶領團隊開辦的專刊欄目,將圍繞鄒旭診室裏發生的真實案例,有故事,有醫生的建議和指導,有專業的醫學剖析,同時介紹一些效果確切、操作性强、簡便廉驗的日常調理小妙招,以達到養神健體、 培育正氣、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

< img height="214"width="444"data-src="http://www.sohu.com/a/tFrMB+7VwiBW2HbD2hOnH8mJ5ULT+qz1crB9Zo+mUNNIoWpema73IqL5V2szu8en4ayWP0rpD8WD7wCFgaxLSCiCLxopGSq81+chyZ0+JGQ="/>

診室故事

何女士,75歲,2個月前開始出現反復頭暈,表現為頭部昏沉不穩感,並發作暈厥1次,入院完善檢查,診斷為急性腦梗死、右側大腦中動脈狹窄,患者拒絕進一步腦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療,口服藥物保守治療後,頭暈症狀仍反反復複。 現為求中醫治療,遂至鄒旭教授門診就診。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首診時症見:腹型肥胖體型,步態不穩,行走緩慢,精神疲倦,患者自訴時常有昏沉樣頭暈,四肢乏力麻木,行走時如踩棉花感,胸悶、心悸,腹脹納呆,入睡困難,大便粘膩,排不淨感。 舌象為舌淡,苔白膩偏濁。 脈象為長桑君脈法中的雙關緊,左尺脈道凹陷,總體為滑脈。 既往病史有冠心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脂血症。 鄒教授通過分析舌脈和症狀,考慮患者病比特主要在腦竅與三焦,辨證為痰阻三焦,髓海不足,治療上則以行氣化痰降濁為主。 方選滲濕和裏湯合歸一飲合五苓散及五皮飲加减,方藥為茯苓20g,蒼術15g,厚樸10g,枳實10g,檳榔10g,法半夏15g,通草5g,滑石10g,大黃10g,黃連10g,路路通10g,澤瀉30g,猪苓30g,桂枝10g,熟附子3g,乾薑5g,炙甘草10g,川牛膝10g,青皮10g,陳皮5g,大腹皮10g,地骨皮10g,瓜蔞皮30g,羚羊角粉1包。 共14劑,日1劑,飯後溫服,並囑咐患者平素注意多曬太陽,多活動出汗。 並予針刺治療,平衡針手法針刺代謝穴、太溪穴和外關穴,治療後患者頭暈、胸悶緩解,心悸平,自覺頭腦較前清醒。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2周後二診,患者訴服藥後頭暈症狀明顯緩解,大便1次/天,仍時有排不淨感,胸悶、心悸症狀稍减,胃納改善,舌淡,苔白膩,脈滑,雙關緊,左尺凹陷。 方藥在前方基礎上新增芒硝10g沖服,再續服14劑。

< strong> 鄒教授指出 患者頭暈、乏力、行路不穩等症狀是由於腦竅空,髓海不足所導致的。 因為腦為元神之府,能協調五臟六腑,統轄四肢百骸。 而腦是受五臟六腑化生的氣血津液的濡養和推動,五臟六腑功能正常,清陽之氣得昇,氣血津液充足,濁陰糟粕下行,方能神清氣爽,耳聰目明。 而對於該患者來說,導致腦竅空的原因正是濁陰不降,清陽不升。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鄒教授通過脈象考慮患者濕邪結於中焦,阻礙脾陽,脾陽不健,運化失調,氣機不暢,而且除頭暈以外,患者還有胸悶、腹脹納呆、大便粘膩等症狀,這正水飲、濕邪、痰濁停滯於三焦所引起的,舌象亦提示水飲內停,阻遏三焦通道,氣血無以上榮頭面。 所以治療以降濁昇清為原則,將阻遏於三焦通道的水飲、濕邪、痰濁瀉出,三焦氣機恢復通暢,則臟腑功能恢復正常,氣血津液得以上昇腦竅滋養髓海。 用藥上,選擇滲濕和裏湯以"開鬼門,調魄門",使三焦內的濕邪從錶出、從下瀉; 使用五苓散則是使體內停留的水飲得以氣化,從小便而排; 予歸一飲是要調動體內的元氣,促進氣機的運轉,再五皮飲以增强行氣化濕之效; 更佐以清熱、凉血之品以祛濕鬱之火。 全方重在行氣化濕降濁,使清陽之氣與濁陰之邪相互分離,不再糾纏互結,故濁陰將,則清陽得昇,症狀緩解。 二診時,患者體內濕邪日久,未能盡祛,遂添一味芒硝以增强瀉濁之力。

< strong> 降濁昇清止頭暈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ltlBByDSz8LS2xDpve58U8mJ5ULT+qz1crB9Zo+mUNMhJsaH6zTEDvDWudBiDh0DcWU9fVLfuJDVNNPf0gQN7w8eM7xnZ4uoVicIoNXhrxU="/>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頭暈是常見的臨床症狀,很多疾病可引起頭暈的發生,常見的如血壓升高引起的以頭脹不適為主的頭暈; 耳源性疾病引起的以天旋地轉感為主的頭暈; 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以昏沉感為主的頭暈; 心律失常或腦血管痙攣引起的一過性暈厥為主的頭暈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因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在中醫中可歸為"眩暈"範疇,從《黃帝內經》中記載的"髓海不足,上虛則眩"以及後世"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之論,可見痰與虛在眩暈發病中的重要性。 鄒教授認為,痰飲致病與腦髓空虛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濁陰之氣與清陽之氣的關係。 正常狀態下,清陽上升出上竅,濁陰下降出下竅,人體升降平衡得以維持,陽氣輸布肢骸百竅,氣血津液正常代謝,故腦髓得以充養。 但在病理狀態下,痰飲停留,即濁邪不降,清輕之氣被濁陰斂住,導致陰陽不分,人體平衡被打破,正常的代謝受阻,氣血生化失常,髓海失養。 囙此,治療眩暈在傳統辨證的基礎上,根據病情判斷清濁運行狀態,清氣不生則生之; 濁陰不降則降之; 清氣不生,濁陰不降二者兼有則升降並施,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 strong> 在調整清濁運行時,鄒教授多從滲濕瀉濁,通利三焦入手,因為三焦作為"一腔之大腹",主司氣機升降,為濁陰與清陽運行的主要通道,三焦通則清濁分。 至於如何調三焦氣機,鄒教授認為在年老患者群體中,首先可考慮從通泄大腸腑入手。 黃原禦在《素問懸解》中提出"年長者則腸胃日弱,容納而傳化遲,腑病為多"。 年老患者脾陽虛弱,胃腸功能减弱,食入而不化,積於胃腸而成邪,阻滯氣機。 故對於老年患者而言,保持大便通暢是通利三焦的重要一步。

< strong> 小妙招防治清濁不分型眩暈

< strong> 1.清淡飲食,注意减重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清濁不分型眩暈多見於腹型肥胖、納呆腹脹的病人,對於此類病人,減輕體重是最重要的調攝方法。 通常此類病人會表現的神疲乏力,誤以為是虛損,故自行服用溫熱補益之品,導致體內濁邪更甚,所以飲食上應避免盲目進補,宜清淡飲食為主,可多食柳丁、櫻桃等水果。

< strong>2.多運動,多出汗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除了飲食的控制以外,多運動、多出汗亦是調整氣機的好方法。 "動則升陽",運動可以調動人體內的陽氣,促進體內水飲的運化,加快代謝; 出汗可以舒暢錶鬱,不僅可以是濁邪通過汗液排出,還有利於保持心情舒暢。 除此以外,鄒教授還建議,盡可能選擇日間運動,在太陽底下運動,不僅可以采陽補氣,而且還能促進排汗。

< strong> 3.注意監測血壓,必要時及時就醫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對於中老年群體而言,出現眩暈症狀很有可能是合併高血壓,這類患者眩暈發作時要注意監測血壓,若收縮壓大於160mmHg時,且休息後血壓仍不能回落,就要及時就醫,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往期推薦

鄒旭診室故事|上病下治心悸安,祛濕瀉火帶下止

鄒旭診室故事|濕邪為患尿酸高,調門祛濕療效好

鄒旭診室故事|房顫頻作苦心悸,化痰瀉火煥神明

< img height="322"width="241"data-src="http://www.sohu.com/a/5LtMAMmc+K81jpOuQ2EB4smJ5ULT+qz1crB9Zo+mUNPcQCcTQHoO01IqpoqlezlUoDFM7w3vkfhx7wEaSoWRI2twoFahErNfr+P/wxma72Q="/>

鄒旭,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主任、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第二届全國傑出青年中醫,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廣東省名中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 擅長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傳染病及內科疑難雜病。

2020年9月,遼寧、上海、廣東支援雷神山醫院醫療隊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代楷模"稱號,鄒旭擔任國家援助湖北第四支中醫醫療隊廣東團隊領隊、武漢雷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