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豔教授
"什麼都不用你幹,你好好讀書就成,我們都是為你好。"
可是"好好讀書"這項父母覺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有時成了部分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家長瞭解是什麼促使了孩子產生了厭學的情緒,給予理解和溝通,則孩子厭學的情緒就會有所改善。作為孩子瞭解自身為何會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則能增進自身在這個特殊年齡段的理解。
對於厭學的問題,首先要意識到的是:當孩子有厭學現象時,害怕的不是上學這件事,而是一切會與上學聯系起來的緊張想法或不愉快經歷。
曾經發生不愉快經歷的校園
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了被霸淩、被排擠或其他壓力性事件,這些負性事件積累的情緒會極大程度與上學這件事相伴而行,當孩子想到上學時則出現焦慮、緊張、抑鬱、低落等等不良情緒,學校自然成了望而生畏的場所。
不被肯定的成績
當成績下滑產生同學間的評論,以及教師、父母關於成績的過度言談,都讓孩子過度擔憂因成績帶來的一系列評估,班級的日常課堂教學、課後時間便成為了孩子擔心惶恐的來源。
不去上學可以獲得某種"獎勵"
脫離了壓力環境,孩子在家裡可以完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不上學的時間可以在家玩遊戲、看電視,做自己的興趣愛好,不上學這件事獲得的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可能鼓勵了孩子持續遠離學校。
掙扎的兩端:熱鍋中的家庭與學校
家庭問題可能是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的一部分原因。如果家中父母的相處並不協調,產生爭吵、肢體打鬥等,孩子可能會選擇停留在家中讓自己的親人少一些爭執或衝突。
持續性的不良情緒狀態
焦慮情緒:分離焦慮症可能表現為孩子離開父母時感到的害怕和恐懼。這種害怕持續發生,可能還伴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頭暈或者噁心。
抑鬱情緒:抑鬱可能讓孩子持續處於沒有動力的狀態,孩子可能很難用語言去描述,而通過不上學、少社交、賴床等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大人看來孩子們是在無理取鬧。持續存在的、超出正常波動範疇的情緒狀態,自然而然地會害怕去上學。
如果孩子不願意去上學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學校生活對於孩子自然健康的發展,學習相應的知識技能,適應社會是至關重要的。囙此作為家長,對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的的現象不應單一的歸結為貪玩,不愛讀書,不喜歡學校或是青春期叛逆。
對於出現厭學情緒的孩子,請記住你永遠有請求幫助的權力。面對厭學背後的傷口,父母、教師、醫生、心理治療師一直都在,都願意成為療愈傷口的一份子,陪你一起進入風暴中心,再一起努力走回到健康生活軌道上。
對於出現厭學情緒孩子的父母,請給予您自己最大的善意,孩子的成長中您付出了無與倫比的辛勞。孩子出現厭學現象,作為父母所產生的一系列低落、憤怒、自責、愧疚等情緒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通過上文您已瞭解厭學背後可能存在複雜的事件、錯綜的情緒,需要專科醫生開展專業的評估,製定有針對性的診治方案。請相信,作為孩子的父母,您的存在是如此特殊,無人可替代,您在診療中的配合將大大有助於孩子的康復。
李豔
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中醫師,國家2級心理諮詢師。現為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主任。獲得廣東省傑出青年中醫藥人才稱號,廣東省中醫院青年名中醫、羊城好醫生稱號。現任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睡眠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臨床心身醫學和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師承北京廣安門名中醫仝小林教授、陝西中醫學院張學文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河南中醫學院李發枝教授,在中醫學術和醫德醫技方面深受名老中醫薰陶。在多年的臨床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傷寒六經""脾胃論"為主的中醫理論指導體系,尤其擅長運用"傷寒六經辨證""脾胃論"相關理論指導治療焦慮障礙、抑鬱發作、睡眠障礙、驚恐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睡眠相關疾病。
接受過系統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婚姻治療、家庭系統排列、沙盤治療等各流派心理治療專業培訓,靈活採用個人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家庭系統排列、沙盤遊戲、情志相勝療法等多種療法,病種涉及各類睡眠障礙、抑鬱發作、各類神經症、人際關係困難,青少年情緒行為障礙、婚姻家庭關係异常、親子關係异常、職業適應困難等各類心理障礙。
出診時間:週一、三上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心理睡眠科門診),週四上午(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西區五樓特需門診)。
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簡介
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成立於2005年,建科14年來,發展迅速,診療病種全,綜合服務能力强,全國影響力大。專科現時擁有臨床醫生9人,心理治療師3人,年門診人次超過30000,純中醫藥治療率接近95%,有效率達80%以上。
心理睡眠專科針對病種涉及各類睡眠障礙、精神障礙、心理障礙及一些疑難雜症。並調整人際關係不良、親子關係异常、學習障礙、青少年適應障礙、婚姻關係异常等。
科室臨床診療過程重視軀體治療以及心理治療,根據個體需要,治療方案高度個體化。有選擇性結合中藥湯劑、針灸、心理治療、物理治療。開展個人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睡眠認知行為治療、催眠療法、沙盤治療、針灸等特色療法,臨床療效顯著,中醫特色突出。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專科李昀熹
執行編輯:何明坤
稽核校對:莊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