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時候,能吃上肉都是富豪,但是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的生活水準都提高了,猪肉對於我們來說,也成為了常吃的食物之一。幾乎每一餐餐桌上,猪肉都不會少。
猪肉不僅好吃,營養也非常豐富,它含有蛋白質,脂肪,以及其他的營養成分。猪肉的烹飪管道多種多樣,可以用來炒,紅燒,以及燜,燉等等。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燉肉時,煮出的"浮末"要不要撇掉?很多人不懂,難怪味道不好!你們知道嗎?
不管是做紅燒肉,還是燉肉,都要先把猪肉進行焯水。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也都知道猪肉在焯水的過程中,水上會有一層"浮末",看起來特別的髒,特別噁心。
猪肉煮出來的"浮末",其實都是猪肉裡面的贓物,以及猪肉裡面的血水。在焯水的過程中,最好都把這些"浮末"撇掉,因為它不僅髒,而且吃了對身體也不好。
而有些人在焯水的時候,認為這都是營養成分,並不把上面的一層"浮末"撇掉。千萬要記住,這"浮末"最好不用食用,而且猪肉在焯水後,還要用清水將它沖洗幾遍。
這樣燉出來的肉才好吃,味道也好,但你要是在焯水的時候,不把這些"浮末"撇掉,只會使得肉又一股腥味,特別難聞。
所以以後在燉肉焯水時,一定要把水中的"浮末"撇掉,這樣燉出來的肉才香,沒有腥味!這一步要是沒有做好,猪肉腥味重,特別難處。
對此,你們有什麼想說的?你們平時是怎麼看待這一層"浮末"的?歡迎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