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比特老朋友向我訴起,他在上個月感冒後一直咳嗽連連,不能斷尾,已經咳到懷疑人生的節奏。感冒藥、消炎藥、止咳藥等用他的話來說已經吃了一籮筐,奈何就是不奏效。雖然沒有面對面給他診療,但經過一番問診,瞭解到其素來消化不好,視頻看到他的舌相也是典型的胖大舌、有齒痕、苔厚膩等一派脾虛痰濕之症。這種情況,切忌盲目止咳,何以見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01
怪病多由痰作祟
中醫常說"怪病難愈的疾病多由痰作祟",意思是說很多難以診斷不明的疾病、難以治癒的疾病病大多是由於痰引起的。這時候可能有些朋友會困惑,一咳一咯就出來的痰,能有那麼大的魔力引起什麼怪病?
中醫認為,痰有兩種,一種是有形之痰,比如肉眼可見的咳痰;另一種則是無形之痰。不可否認,性質粘膩的痰乃百病之源,怪病多由痰作祟,然又屬無形之痰最為致命!無形之痰可以去到身體的每一個處,潜伏其中,落地生根,開始滋生助長病邪。
怪病之所以多由痰作祟,主要還是與痰的致病特點有關。痰為陰邪,其性粘膩,容易與其它邪氣膠結共同致病,病勢往往纏綿難愈而且病勢多變。在日常生活中,痰最常引起的怪病,莫過於不少人都曾經歷過的感冒後咳嗽咳痰難斷尾。
02
肺為貯痰之器
脾為生痰之源
肺主氣,通調水道,就是說肺主呼吸功能,還具有布散津液水氣至全身的功力。但若體內痰濕氾濫,超過了肺的布散能力,痰濕就會滯留於肺,故稱肺為貯痰之器。肺為嬌髒,异物不容,毫毛必咳,若有水濕痰濁和异物停留,肺失宣肅,必咳嗽連連。感冒後咳嗽咳痰難斷尾,便多是痰作祟。
那麼痰從何而來?常看我推文的朋友應該可以回答出這個答案。肺為貯痰之器,而脾則為生痰之源。也就是說,脾失健運,水濕功能障礙,濕停變痰,而這類的人往往是有脾虛的,脾虛的人更容易滋生痰濕邪氣。故感冒後咳嗽咳痰難斷尾,溯其根源,還是脾胃不好。
03
因脾虛痰濕導致的外感咳嗽不愈
有什麼特點?
■痰多偏白
脾虛之時,人身體內的水分和津液就無法很好的代謝和運化,故容易產生水濕,從而形成痰,脾越虛,痰往往就會越多。故脾虛導致的外感咳嗽不愈多有痰多的特點,或易咳出,或難咳盡。脾虛痰濕者屬陽虛陰盛之證,失於溫養,故痰色多偏白。
■咳聲無力
臟腑虛弱,身體也就使不上勁,故脾虛引起的咳嗽多是缺乏力量的,亦或是一番咳嗽之後整個人十分疲憊,因為咳嗽本來也是一個耗氣的行為,無疑會損耗本就虧虛的臟腑之氣。
■大便不調
脾虛痰濕者多有大便不成型的症狀,尤其是雨水不斷嶺南盛夏之際,更容易出現大便三不淨的情况(拉不乾淨、充不乾淨、擦不乾淨)。
■舌相典型
脾虛痰濕的人舌相往往比較典型,還是比較好辨認的,多是舌頭又胖又大,舌邊遍佈齒痕,舌苔厚膩,虛損比較嚴重者舌中間還會出現凹陷,水氣重者則可出現水滑、濕漉漉的舌相。
這種情況,盲目止咳不可取!治本才是關鍵。
因脾虛痰濕導致的外感後咳嗽不愈,切忌盲目止咳,因為咳嗽本身就是一個生理反應,咳嗽可以把痰等廢物排出,如果盲目止咳很就會讓邪無出路,不利於病情。這種情況,在調理方面,有兩個要點。
首先,要讓痰稀釋、更容易排出去,一味止咳不可取。特別對於痰比較難咳出的,還要開具促進排痰的藥,服藥後短時間內可能出現咳痰更多的情况,但排完滯留在肺的痰液後,也就沒有异物刺激嬌嫩敏感的肺臟了,咳嗽多可隨之緩解。
然後,需要調補脾胃,脾胃强健了,運化水濕功能就好,痰濕就不會內生,源頭被堵住,痰就會被消除了,貯痰之器也再無痰叨擾,咳嗽自然就好。
簡單來說,這類型的咳嗽咳痰,在調理方面需通補結合,通是要促進痰液排出,補則是要健運脾胃。下麵我就跟大家推薦兩個食療方。
‖食療方推薦
紫蘇陳皮生薑茶
資料:鮮紫蘇葉20克(或幹紫蘇葉5克),陳皮3克,生薑片3片。(1人份量)
做法:把薑切成片。將薑片、陳皮放入盛有溫水的鍋裏用大火煮10分鐘,加入紫蘇煮3分鐘即可。
功效:祛風散寒,止咳化痰。
適合人群:外感後咳嗽咳痰不斷尾,症仍見惡寒怕冷,咳嗽痰多而白,舌苔白厚膩者。
✔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能解錶散寒,行氣和胃。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能健脾理氣,燥濕化痰。
✔ 生薑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能解錶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
✔ 紫蘇、陳皮配生薑,共奏祛風散寒、止咳化痰之功效。
✔ 對於外感後咳嗽咳痰不斷尾仍有風寒者,給予溫散之物,有助於風寒和痰濕儘快排出。
‖食療方推薦
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粥
資料:黨參20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陳皮5克,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將黨參、白術、茯苓、陳皮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煮沸後,文火熬成粥,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
適合人群:脾虛夾濕人群,常見表現倦怠乏力,大便溏稀,食欲減退,神疲懶言,食後腹脹,脘腹隱痛,遇勞而發,口淡不渴,面色萎黃,排便無力,舌淡或伴齒痕、苔薄白。
✔ 黨參甘平,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的功效。《本草正義》載其"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凉,養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
✔ 白術香燥而溫,可燥散中焦水濕,李杲在《脾胃論》中稱白術:"去諸經中濕而理脾胃。"
✔ 茯苓煎成的水就是清水,貌似無色無味,其實有一種不易察覺的性味,在本草上稱之為"淡味",味淡的東西性質是向下的,將水濕這樣清稀的東西帶下,所以茯苓具有滲濕的作用。
✔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不僅可以健脾理氣,還可燥濕化痰,與其他藥配伍,可以治療風寒咳嗽、痰濕咳嗽。
✔ 以上四者搭配服用可以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適合脾虛夾濕人群日常調理服用。同時,也適合外感後咳嗽咳痰不斷尾在"通"痰調理後(即咳嗽咳痰緩解後,無惡寒怕冷時)調補脾胃食用,可以杜絕生痰之患。
來源:"黃穗平說脾胃"公眾號
執行編輯:盧悅明
稽核校對:何明坤
責任編輯:宋莉萍
上一篇:哲學中醫|亞急性甲狀腺炎疼痛難忍,“動-定序貫範氏八法”有妙招
下一篇:每日一膳|痰濕體質的街坊在當夏如何“養陽”?能與北芪媲美,益氣而不作火的煲湯佳品,您知道不?~廣東省中醫院楊志敏教授今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