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郭欣怡 刘琪莎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古人认为小暑为小热,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但此时,阳气已经达到最盛的阶段。《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小暑正值阳气最盛、天地之气交合的阶段。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中医科主任林路平指出,湿性黏滞,易困阻脾胃;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因此,在岭南的养生需兼顾清热、祛湿、生津三大原则以顺应自然节律。
顺应天时,祛湿防暑
小暑时节,广东地区迎来一年中最湿热的阶段。受岭南气候影响,此时不仅气温飙升,空气湿度也居高不下,形成典型的“桑拿天”。中医认为,暑湿之邪最易侵犯人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困倦乏力、食欲缺乏、心情烦躁、失眠多梦等不适。林路平介绍,结合广东地域特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中医科特别调配清心安睡茶,帮助大家清心健脾,安然度夏。
清心安睡茶
材料:茯苓10g 百合10g 麦冬10g 玄参10g 北杏仁10g 炙甘草10g
制作:上述中药洗净放入500ml清水,煮沸后分次服用。
专家表示,在小暑节气,避免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激凌、冰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辛辣燥热之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易助火生热,加重体内湿热。
防暑避湿,规律作息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养生的基本法则。小暑阳气最盛,因此也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重要节点,尤其在广东湿热交织的气候下,更需将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融入生活。
林路平说,通过科学饮食、规律作息与中医调理,既能抵御暑湿之邪,又可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在作息上应做调整,遵循“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的原则,适当晚睡早起,但需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午时小憩20-30分钟可养心护神。“由于天气炎热,切不要以为怕受寒而不开空调,反而应以身体舒适为主,在使用空调时建议26℃左右为宜,注意室内通风。”林路平建议,夏季早晚温度降低,此时可以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津。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忌立即冲冷水澡。
内外兼修,调和气血
暑热易扰心神,导致心烦气躁。中医强调“夏气与心气相通”,林路平建议,通过冥想、听古典音乐、练字作画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境平和。多亲近自然,如到公园散步、海边踏浪,也有助于舒缓压力,顺应夏季“使志无怒”(情绪变化不要过激,要收敛一点)的养生之道。
目前,恰逢三伏天灸冬病夏治的时节,各家医院中医科纷纷推出了天灸贴,借助大自然的阳热之气,通过天灸疗法,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能达到温阳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效果。比如选取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等穴位进行艾灸,可温阳健脾、祛湿通络(但阴虚火旺体质者需谨慎使用)。
专家也推荐,采用中药泡脚, 比如,用藿香、佩兰、艾叶等药材煮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湿气排出体外。
脾胃虚寒、抵抗力差
贴敷穴位: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
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
贴敷穴位:定喘穴、肺俞穴、膏肓穴等。
反复感冒、反复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
贴敷穴位:天突穴、定喘穴、肺俞穴、膏肓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