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西濑古街的
下濑龙舟展览馆内看到
炉火映照下,西濑码头会馆馆长黄业晓
正小心翼翼地翻炒着锅中的盐粒
待温度升至约180摄氏度
金黄色的花生倾泻而下
空气中逐渐弥漫开
多种香料与花生交融的浓香
半小时后
一颗颗饱满酥脆、表皮完整的花生
映入眼帘
“掌握火候是关键,需要不断地翻炒,直到听到‘啪’的爆裂声,就成功了。”黄业晓说,这样制作出来的花生入口即化、酥香可口,是阳江传统民间美食“豆米泳”花生的灵魂所在。
就在上个月,“广福龙”杯2025中国粤点(早茶)创新交流大赛在广交会展馆举办, 黄业晓团队以指定作品“虾皇皮弹云吞饺”和自选作品“‘豆米泳’花生”惊艳全场,一举斩获金奖。黄业晓认为,这枚沉甸甸的奖牌,不仅是对团队技艺的认可,更意味着阳江老味道再次走进了大众视野。
为何执着于“复兴”一颗花生?
黄业晓的答案里藏着浓浓的乡愁
“豆米泳”花生的由来
“小时候,同学曾与我分享‘豆米泳’花生,好吃到要嘬手指,这道美食让我至今难忘。”黄业晓回忆,“豆米泳”花生的由来,有一个传奇的民间故事,其创始人蔡泳是一名身高仅1.15米的侏儒男子,民间称其为“豆米泳”。上世纪80年代,蔡泳独创炒花生工艺,从推着手推车沿街叫卖,到凭借独特的风味和过硬的质量,将“泳记豆米”打造成名噪一时的品牌,远销全国,香港等地媒体争相报道他的励志故事。
然而,岁月更迭
“豆米泳”花生制作技艺已经失传
2019年,在外务工的黄业晓
决心传承发扬蔡泳的匠心精神
返乡打响家乡美食文化品牌
为此,他前往广州、佛山、潮汕等地
学习美食文创经验
同时向阳江文史学者冯峥、陈慎光
深入了解阳江美食文化故事
“我并非专业的厨师,而制作‘豆米泳’花生的工序又繁多且讲究。”
黄业晓说
首先需选取香味浓的本地花生
清洗后用八角、大茴、小茴、
桂皮、香叶、南乳、大蒜等香料
慢熬3小时而成的卤水浸泡整夜
再经数日晾晒彻底脱水
炒制时的盐温、火候、翻炒频率等
更是关键
在市人社局粤菜大师工作室
和阳江多个餐饮企业厨师团队的帮助下
黄业晓逐渐掌握了
“豆米泳”花生的制作精髓
还创新研发了花生糖、花生酥、花生糕、
花生月饼、花生蛋卷等深加工食品
黄业晓表示,如今西濑码头会馆已聚集30余名热爱阳江传统美食文化的伙伴,他们计划引入花生干燥机、自动化炒锅和真空包装设备等,让“豆米泳”花生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预计各类深加工食品将于今年9月在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全面推广。此外,他们还打算通过视频号“阳江古城古圩味道”推广阳江美食文化,以“豆米泳”花生美食IP吸引游客走进阳江老城区游玩观赏,助力擦亮“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