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雨城区,一座刻着“藏茶村”的石碑静静矗立。这里曾是马帮歇脚、茶商云集的驿站,驮着藏茶的骡队沿着石板路蜿蜒入藏,茶香氤氲了千年。如今,石板路两旁的老茶坊里,既能听见老茶客们用方言谈论“南路边茶”的古法技艺,也能看到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藏茶新茶饮”的制作过程;山脚下的茶厂里,现代生产线的轰鸣声中,藏茶压片糖、茉莉藏茶饮料正被装箱发往全国。
这块“黑茶鼻祖”的发源地,正以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演绎着古老茶产业的新生机。
雅安藏茶
千年茶魂:藏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雅安藏茶的故事,从1300多年前的盛唐说起。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茶叶因耐储存、解油腻,迅速成为高原牧民的“生命之茶”。此后,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绵延千年,雅安藏茶不仅是贸易的硬通货,更成了藏汉文化交融的“活化石”——藏民的酥油茶里飘着雅安藏茶的香醇,汉地的茶商账本上记着藏语的价码,其制茶技艺更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雅安藏茶传统制作工艺
在雨城区多营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玉祥仍保留着传统工序:“藏茶要经过32道古法工艺,光是‘渥堆发酵’就得看天吃饭,温度、湿度差一点,茶的韵味就变了。”“现在我们有了‘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用现代仪器监测发酵数据,既保留了老味道,又能稳定产品质量。”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首先体现在对“根”的守护。雨城区30万亩茶园中,18.7万亩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92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30个产品获得有机认证。为保护老川茶种质资源,当地还建立了基因库,保存着12个茶树种质资源。“我们不是要推翻传统,而是让老技艺更‘扛打’。”雅安茶厂负责人说。
科技赋能:老茶企的“数智突围”
如果说传统是藏茶的“魂”,那么科技就是它的“翼”。在雨城区藏茶现代农业园区,一块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茶园的温度、湿度、虫情数据——这是数字茶园的“智慧大脑”。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远程控制喷灌系统;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会自动分析虫情,推送生物防治方案。“以前靠经验‘看天吃饭’,现在靠数据‘精准种田’,茶园施肥、修剪和管护等都更加具有针对性”茶农王大姐说。
无人机飞防
更让老茶企“开眼”的,是生产线的“智能化革命”。走进雅茶集团的生产车间,传统的“人工揉捻”已被2条连续智能化生产线替代:鲜叶经过自动摊晾、蒸汽杀青、智能渥堆,最终压制成砖茶,全程可追溯。2024年,雅安茶企中标西藏健康茶采购项目2741吨,占比近80%,靠的正是这种“传统工艺+现代标准”的底气。
雅茶集团生产线
科技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拓展了藏茶的“可能性”。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四川农业大学,从藏茶中提取活性成分,研发出藏茶浓缩液、藏茶泡腾片、藏茶火锅底料等100多种新产品。“以前藏茶是‘砖’,现在是‘液’‘片’‘粉’,年轻人用冷水就能泡,火锅里加一勺,解腻又养生。”在成都“炽茶”旗舰店,95后顾客小林举着刚买的“原叶藏茶饮料”说,“没想到老藏茶能这么潮!”
破圈之路:从“边销茶”到“国潮符号”
藏茶的现代转型,最终要靠市场说话。曾经,藏茶90%的销量依赖西藏、青海等边销市场,但随着年轻人消费习惯变化,“老茶客”的队伍在缩小,“新茶客”的需求在爆发。雨城区的应对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边稳守边销市场,一边全力“破圈”。
跟着熊猫去旅行活动推介雅安藏茶
在藏区,雨城区连续6年开展“健康茶宣传推介”,用“低氟藏茶”重新定义“生命之茶”;在内地,他们把藏茶搬进了上海茶博会、成都春糖会,甚至冠名高铁、入驻抖音直播间。2024年,“天选雅集”“炽小茶”等年轻化品牌成了“00后”的“新宠”。
更巧妙的是“茶旅融合”——把茶园变成景区,把茶厂变成博物馆,把制茶变成体验项目。云台山国家农业公园的“采茶研学营”里,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南路边茶”制作,在茶山上体验低空飞行;在中国藏茶村,游客能住茶主题民宿、吃茶宴、看茶马古道实景演出。2024年,雨城区茶旅融合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500元。
雨城区茶园
“以前觉得藏茶是‘爷爷喝的茶’,现在发现它能变成饮料、零食,还能和旅游、文化结合,挺有意思的。”在藏茶村体验制茶的杭州游客小吴说。这种“传统+潮流”的反差感,恰恰成了藏茶吸引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资料来源:同心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