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享受“当地美食”与“舌尖上的乡愁”的深度融合
--对呼和浩特饮食文化对文旅发展的思考
作者︱孙树恒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饮食是一座城市最鲜活的文化密码,它藏着地域的历史脉络,也盛着异乡人的乡愁记忆。在呼和浩特这座草原与农耕交汇的城市里,马头琴的悠扬与炒锅的滋啦声交响,手把肉的醇厚与剁椒鱼头的鲜辣共存。当草原的豪迈风味与八方游子的舌尖乡愁在此相遇、融合,不仅酝酿出独特的饮食生态,更书写着一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情。
一
让饮食成为文旅融合的“金钥匙” 。饮食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城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为饮食文旅融合“搭台”,为地方饮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注入政策动能。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文化旅游目的地”,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更是强调“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开发特色美食旅游产品”。这些政策如春风化雨,让各地意识到:一碗热汤、一碟小菜,都可能成为激活文旅经济的“金钥匙”。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首府,既是草原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枢纽。
呼和浩特敏锐捕捉政策导向,将饮食文化视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打出了一套“政策+文化+体验”的组合拳。以“烧麦”这道标志性美食为例,当地不仅将其从街头小吃升格为文化符号,更打造了“呼和浩特烧麦文化节”“烧麦技艺大赛”等品牌活动。在每年的烧麦文化节上,游客既能看到老师傅现场演示“一两烧麦二十四褶”的精湛技艺,也能参与烧麦DIY体验,听非遗传承人讲述烧麦从明清商旅饮食到城市名片的演变故事。这种“美食+节庆+非遗”的模式,让烧麦从餐桌走向文化舞台。
政策的红利还体现在对饮食体验场景的升级上。呼和浩特依托烧麦一条街、宽巷子、牛街等传统美食街区,通过政府统一规划,改造临街店铺风貌,保留老作坊、老灶台的烟火气,同时引入数字化导览、线上预订等现代服务,让老街区既守得住乡愁,又接得住新意。这种“政策铺路、文化为魂、市场唱戏”的模式,为呼和浩特美食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在烟火里读懂呼和浩特的文化基因 。要让本地人眷恋、让游客沉醉,当地美食必须有“根”。呼和浩特的饮食文化,是草原游牧文明与黄河农耕文化碰撞的产物,每一道菜都带着岁月的印记。挖掘这份文化基因,让美食成为“看得见的历史”,是呼和浩特饮食文旅的核心密码。
烧麦的故事,便是读懂呼和浩特饮食文化的背景线索。在呼和浩特,烧麦不只是早餐桌上的寻常吃食,更是刻在城市DNA里的文化符号。相传明清时期,呼和浩特作为“茶叶之路”上的重要商埠,商旅往来频繁,烧麦因“皮薄馅足、方便快捷”成为驿站首选吃食,“捎卖”之名由此而来,后演变为“烧麦”。如今,呼和浩特的老字号烧麦馆里,老师傅仍坚持用河套平原的精面粉做皮,选锡林郭勒的羔羊肉做馅,搭配呼和浩特本地的砖茶解腻,一口咬下,肉汁鲜而不膻,面皮软而不破。在玉泉区的“老绥元烧麦馆”,墙上挂满老照片,服务员会主动为客人讲烧麦与晋商、旅蒙商的故事,让食客在咀嚼间触摸城市的过往。 沉浸式的美食体验空间,让文化感知更鲜活。
宽巷子是呼和浩特人心中的“美食记忆库”,青石板路两旁,羊杂碎摊的香气与焙子铺的芝麻香交织。清晨六点,羊杂碎摊的铁锅已咕嘟作响,老板麻利地切杂碎、舀汤、撒香菜,配上刚出炉的酥油焙子,是老呼和浩特人最地道的早餐打开方式;午后的油香铺前,戴头巾的回族阿姨揉面、油炸,金黄的油香散发着麦香与甜香,这是回族同胞的传统美食,如今成了各族食客的心头好。在这里,不必刻意寻找景点,只需漫步街巷,就能在烟火气中感受多民族饮食文化的交融。
多元化的蒙餐创新,则让草原风味有了更多表达。呼和浩特的蒙餐早已跳出“手把肉+奶茶”的传统框架,形成了从街头小吃到高端宴席的完整体系。额尔敦传统涮用锡盟乌珠穆沁羔羊肉,薄如蝉翼的肉片在清汤里一涮即熟,蘸上韭菜花与腐乳,满口是草原的纯净;西贝莜面村将莜面窝窝、山药鱼鱼做出花样,搭配酸汤肥牛,让杂粮有了新滋味;而蒙古大营的诈马宴更是将美食与文化演艺深度融合,身着蒙古袍的侍者献上烤全羊,马头琴声中,敬酒歌与哈达一同送来,食客在品尝奶豆腐、手把肉的同时,沉浸式感受草原贵族宴席的豪迈与精致。这种“美食+文化+演艺”的模式,让蒙餐从味觉体验升级为文化体验。
乡村美食之旅,则让饮食与乡愁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呼和浩特周边的乌素图、敕勒川草原、恼包村等地,依托田园风光发展“农家乐”,村民用自家种的莜麦、养的土鸡制作美食。在乌素图的文化庄园,恼包村的“农家院”里,现磨的莜面窝窝配着羊肉臊子,刚出锅的油炸糕裹着白糖,游客在田间采摘后,就能品尝到最地道的乡村味道,享受“放松”“解压”的文化体验。这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更让乡村饮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三
八方菜系,在青城烟火里安放舌尖乡愁。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不仅能让本地人享受家乡味,更能让异乡人找到“舌尖上的乡愁”。作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多年来吸引着来自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南方的建设者,人口的流动带来了饮食的交融,天南地北的菜系在此落地生根,形成了“草原风味为主,八方菜系共生”的饮食生态。
在呼和浩特的街巷里,寻找乡愁从来不是难事。走在大学东路、成吉思汗大街、饕界美食街、809美食街等餐饮聚集区……这些外乡菜馆大多由异乡人开设,老板带着家乡的食材与手艺,在呼和浩特搭建起“味觉驿站”。 异乡菜系的存在,则见证了呼和浩特的包容与多元。新疆大盘鸡配馕,浓香辣鲜裹麦香,一口入魂西域味。晋味儿以咸香为主,醇厚浓郁。面食是灵魂,刀削面、剔尖、猫耳朵等花样繁多,筋道入味,藏着黄土高原的质朴与烟火气。川菜馆里,围坐的食客多是亲友小聚,筷子在麻婆豆腐的红油里翻飞,夹起一块宫保鸡丁,花生脆、鸡肉嫩、辣椒香在嘴里炸开,边吸溜着边说“够味”。
重庆袍哥火锅前更见江湖气。红汤咕嘟冒泡,牛油香直冲鼻腔,毛肚、鸭肠在沸汤里“七上八下”,捞起裹满蒜泥香油,入口脆嫩烫鲜。有常客熟门熟路点 “老三样”,也有外地人捏着鼻子挑战麻辣,辣到张嘴呼气却停不下筷子。
粤菜馆“岭南花街”的老板是从广东来呼和浩特做生意的商人,起初为解自己的乡愁开了餐馆,没想到凭借清鲜的口味吸引了不少本地食客;赣菜馆“江西赣菜馆”里,瓦罐汤每天清晨现炖,辣椒炒肉用的是从江西老家寄来的朝天椒,来吃饭的有江西老乡,也有喜欢吃辣的本地人,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吃饭,就像一家人。东北菜在呼和浩特的“走红”,藏着最朴素的乡愁逻辑。由于地理相近、人文相通,内蒙古东部与东北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许多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人来呼和浩特打拼,东北菜便成了他们的“精神慰藉”。
我是奈曼旗人,来呼和浩特三十多年了,经常光顾在809街的“奈曼人家”。餐馆里,墙上挂着奈曼旗的草原风光照,菜单上的猪肉炖粉条、地三鲜、锅包肉都是地道东北味。老板是从奈曼旗来呼市三十多年的老乡,他说:“来店里的多是老乡,大家吃着家乡菜,聊着家乡话,这里就像个‘老乡据点’。”许多像我这样的奈曼旗人,即便在呼市长居三十年,仍会三天两头来这里,一碗荞麦拨面条,一锅酸菜汆白肉,乡愁便在热气中渐渐消散。
这种“老乡带老乡,本地融外来”的模式,让外乡菜馆不仅是乡愁载体,更成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外乡菜系与本地风味的“跨界融合”,更添城市饮食的层次感。是异乡人对本地食材的接纳,也是本地人对外来口味的包容,让“乡愁”有了新的表达形式。
这些外乡菜馆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吃饭”的功能。它们是异乡人在青城的“情感锚点”,是老乡相聚的“联络站”,更是城市包容度的生动注脚。当一个在呼和浩特上学的湖南学子,在湘菜馆吃到妈妈味道的剁椒鱼头时;当来呼和浩特出差的广东商人,在粤菜馆喝到熟悉的老火靓汤时,食物便成了最温柔的“城市欢迎语”。
四
呼和浩特的饮食生态,是“当地美食+外地菜系”融合共生的生动样本,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藏着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一是饮食融合是城市活力的直接体现。一座城市的饮食丰富度,往往与人口流动性、经济活跃度成正比。呼和浩特从只说“烧麦、羊杂碎、焙子为主”到“草原风味与八方菜系共生”的转变,背后是城市开放程度的提升、人口吸引力的增强。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美食,如同一个个文化符号,让城市更具多元魅力,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更有归属感。
二是文化传承与包容接纳需要“双向奔赴”。呼和浩特的饮食融合,不是外来菜系对本地美食的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一方面,当地深挖烧麦、蒙餐等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通过节庆、演艺等形式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菜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这种“守正创新”与“包容开放”的结合,让饮食文化既有“根”的厚重,又有“流”的活力。
三是美食是连接情感与经济的重要纽带。烧麦文化节带动文旅消费,乡村美食助力乡村振兴,外乡菜馆解决就业、促进交流……饮食早已超越“民生刚需”的范畴,成为拉动经济、凝聚情感的“隐形引擎”。在呼和浩特,许多外乡菜馆不仅是“生意”,更是“生活”,老板与食客从陌生到熟悉,从老乡到朋友,这种情感联结让城市更有温度,也让经济活动更具人情味。
四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需精准对接。呼和浩特的饮食文旅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搭台”,但更关键的是尊重市场需求的“唱戏”。政府通过规划美食街区、支持非遗技艺传承等方式创造环境,而商家则根据消费者需求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比如蒙餐的多元化、外乡菜的融合创新,都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让饮食文化发展既有方向感,又有生命力。
从宽巷子的烧麦香到“奈曼人家”的东北味,从蒙古大营的诈马宴到粤菜馆的老火汤,呼和浩特的烟火气里,藏着草原的豪迈与八方的温情。在这里,每一道本地美食都是文化的信使,每一家外乡菜馆都是乡愁的驿站,它们共同构成了“人间烟火最青城”的生动图景。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份“草原风味与八方乡愁”的融合故事,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让呼和浩特不仅是“草原的首府”,更是“烟火的故乡”。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