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中秋佳节,要是少了月饼,那氛围感简直大打折扣!今天我就来给大伙好好唠唠月饼的由来,还有那些超有意思的传说故事。
月饼的诞生与成长
月饼的历史,那可是相当久远。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出现了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可是咱们月饼的老祖宗。后来,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芝麻、胡桃这些食材,于是就有了以胡桃仁为馅的“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已经有专门制作饼的师傅,长安街头也出现了糕饼铺,胡饼在这个时候也不断改良,越来越精致。虽然那时候还不叫月饼,但已经有了月饼的雏形。
真正“月饼”这个词出现,是在南宋时期,吴自牧的《梦粱录》里就有记载。不过在当时,月饼只是普通的蒸食点心,还没和中秋紧密挂钩。一直到元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才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据说还和一场起义有关,下面我就详细说说。
明代以后,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了。到了清代,月饼的品种变得更加丰富,各种地方特色的月饼纷纷出现,像广式、苏式、京式等等,一直流传到现在。
那些流传千古的传说
杨贵妃赐名,雅称流传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吃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这名字听起来不够雅致,不太符合这浪漫的赏月氛围。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灵机一动,说道:“这饼圆圆的,和天上的月亮多像啊,不如就叫月饼吧。”唐玄宗一听,连声叫好。从此,“胡饼”就正式改名为“月饼”,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给这小小的糕点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朱元璋起义,月饼传信
这个传说流传得最广。元朝末年,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压迫那叫一个残酷,百姓们苦不堪言,心中都憋着一股反抗的怒火。朱元璋联合各路英雄豪杰,准备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可是,朝廷官兵搜查得极其严密,传递起义的消息非常困难。
这时候,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命令属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偷偷藏进面饼里,然后派人分头送到各地起义军手中。就这样,通过小小的月饼,起义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到了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各路义军按照约定,一齐响应起义。起义军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后来,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做了皇帝。为了庆祝胜利,也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方式,他下令在每年的中秋节,将当年传递信息的这种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给群臣。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且越来越盛行 。这小小的月饼,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还发挥了大作用呢!
唐高祖庆功,胡饼贺捷
还有一种说法,和唐高祖李渊有关。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大获全胜,在八月十五这天凯旋而归。为了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唐高祖李渊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宴。
就在这时,有一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前来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美味的圆饼,向皇帝表示祝贺。唐高祖李渊接过圆饼,看着空中又大又圆的明月,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意思是要把这胡饼拿来邀请月宫中的蟾蜍(代指月亮)。说完,他就把饼赏赐给群臣,大家一起品尝。这胡饼味道独特,众人都赞不绝口。从那以后,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就会一边吃着胡饼,一边赏月。慢慢地,胡饼就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月饼 。这个传说,给月饼的起源增添了一份胜利的喜悦和豪迈。
家人们,这些传说虽然版本不同,但都为月饼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今,月饼的口味越来越丰富,不管你喜欢甜口还是咸口,总能找到自己爱吃的那一款。但不管是什么口味,月饼都承载着我们对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次吃月饼的时候,不妨也和家人朋友分享这些有趣的传说故事,让中秋的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