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子酱是俄罗斯的顶级美食,这种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美味, 是俄罗斯饮食文化的象征。 位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的阿斯特拉罕市是俄罗斯最著名的鱼子酱出产地,曾经全球四分之三的鱼子酱出产自这里。
1960年,美国摄影师卡尔·米丹斯(1907年5月20日 - 2004年8月16日)穿越铁幕,向西方展示苏联如何收获鱼子酱。我们看到哈萨克斯坦女渔夫在俄罗斯阿斯特拉罕附近的伏尔加河三角洲的坦尼娅·莫洛杰兹亚纳用网捕鱼。
俄罗斯渔民在伏尔加河三角洲的“塔尼亚”地区,用一张网捕获了鲟鱼,在哈萨克斯坦的同伴协助下将鱼抬起,背景是俄罗斯阿斯特拉罕。
阿斯特拉罕位于伏尔加河下游,处于伸入里海的三角洲边缘,当年这里生产了四分之三的黑鱼子酱。
鱼子酱顾名思义是用鱼卵制作而成,其实严格地讲,只有用鲟鱼卵制成的酱才能叫鱼子酱。
鲟鱼破开肚皮,就是黑黑的鱼卵,然后就制成了美味的鱼子酱。
苏联时期,鱼子酱的生产被全面国有化。1921年,苏维埃政府颁布《关于鱼类资源保护》的法令,首次对鲟鱼捕捞实施国家垄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鱼子酱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里海和黑海的国营渔场,到阿斯特拉罕、克拉斯诺达尔等地的专业加工厂,最后通过国营贸易公司"Prodintorg"出口创汇。这一时期,苏联鱼子酱以其稳定的品质享誉全球,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最重要的奢侈品出口商品之一。
制作顶级鱼子酱是一门精妙的艺术。传统工艺要求必须在鲟鱼存活时取卵,这一残忍却必要的过程确保了鱼卵的新鲜度。取出的鱼卵要经过精细的筛洗,去除薄膜和杂质,然后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根据鱼卵的大小、色泽和弹性进行分级。最珍贵的Beluga鱼子酱取自寿命超过60年的白鲟,其鱼卵直径可达3.5毫米,呈现出优雅的珍珠灰色。稍次一级的Oscietra鱼子酱取自俄罗斯鲟,鱼卵呈金黄色或褐色,带有独特的坚果香气。而产量最大的Sevruga鱼子酱则颗粒较小,但咸鲜味更为浓郁。
调味是决定鱼子酱品质的关键环节。苏联时期的配方将食盐比例严格控制在5%以内,有些特供产品甚至低至3%。这种克制的调味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鱼子本身的鲜美。与欧洲常见的金属罐包装不同,苏联鱼子酱坚持使用玻璃罐,因为专家认为金属会影响鱼子酱的微妙风味。每一罐出口的鱼子酱都配有铅封和编号,成为其尊贵身份的象征。
鱼子酱产业在苏联经济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冷战时期,这种奢侈品成为苏联获取硬通货的重要渠道。据解密档案显示,20世纪70年代,苏联每年通过鱼子酱出口可获得约2亿美元外汇收入,相当于当时苏联全年外汇收入的1.5%。西方政商精英对苏联鱼子酱的痴迷,甚至使其成为国际外交的润滑剂。1972年尼克松访苏期间,勃列日涅夫特意用珍藏的1945年份Beluga鱼子酱招待,这一细节成为美苏缓和的重要象征。
当年的苏联盛产鱼子酱,可鱼子酱却根本不是一般老百姓能享用的佳肴。尽管它频频出现在外交场合,但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几乎难觅其踪。像鱼子酱这样的奢侈品,几乎完全被控制在苏联政府和特权阶层手中,老百姓只有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