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咱们印象里吟着 “大江东去” 的苏东坡,在海南流放时居然天天啃薯芋,还得配着熏老鼠、烧蝙蝠吃!之前总听人说他发明东坡肉是因为穷,想省点钱,我一开始还不信,觉得大文豪怎么也不至于混到这份上,直到翻到他写的那些文字,才知道那日子是真苦啊。
先说这东坡肉,好多人都以为是他在海南琢磨出来的,其实吧,查资料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他在黄州的时候就写过《猪肉颂》,里面说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那时候猪肉便宜,达官贵人不爱吃,穷人又不会做,他就自己研究做法,“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慢慢焖着吃。你别说,这做法听着就简单,哪用得着什么贵重调料,可不就是为了省钱嘛!后来到了明朝,才有 “东坡肉” 这名字,之前他自己都没这么叫过。不过说真的,要是当年黄州猪肉不便宜,他说不定还想不出这吃法呢。
再说说他被贬海南那阵子,那才叫真的惨。1097 年,他都六十多了,还被派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当地老百姓顿顿都是薯芋,就是那种大块的山药,也没啥别的吃的,实在没辙了就搞点熏老鼠、烧蝙蝠来当菜。他儿子苏过看着心疼,就把薯芋做成羹给他吃,他还写诗夸,说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你想想,要是有好东西吃,谁还会把薯芋羹夸成这样啊?我有时候会想,他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心里到底是真觉得好吃,还是就想安慰安慰儿子呢?
不过苏东坡这人也真是乐观,都这样了还能苦中作乐。在海南的时候,他还凿泉挖井,教当地人种地,有时候还跟人喝点小酒讲讲课。后来北归的时候,还写了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心态真是没谁了。但话说回来,乐观归乐观,日子该苦还是苦。他在海南哪有条件做什么东坡肉啊,能有口薯芋羹填饱肚子就不错了。之前有人说他在海南发明东坡肉,这纯属瞎扯,那时候他连像样的猪肉都未必能经常吃到。
我记得之前去海南旅游,还尝过当地的清补凉,听说苏东坡当年也吃过,还写诗夸 “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现在的清补凉多好吃啊,各种料放得足足的,可那时候的清补凉估计也就只有点椰子水吧。想想那时候的条件,再看看现在,真觉得咱们太幸福了。
有时候我会琢磨,苏东坡这人之所以能被这么多人记住,不光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这种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乐呵呵面对的劲儿。就像他做东坡肉,明明是因为穷,用便宜的猪肉做,却能做出传世的美味;在海南吃着薯芋配熏鼠,还能写出好诗来。这种把苦日子过出滋味的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
你们说,要是苏东坡当年在海南能天天吃上东坡肉,他还会写出那些感慨万千的诗吗?我觉得可能就不一样了。有时候苦难还真能让人多出点东西来,不过谁也不想经历那种苦难就是了。反正我是挺佩服他的,换作是我,在那种环境下,估计早就愁得吃不下饭了,更别说写诗做饭了。
你们对苏东坡在海南的日子有啥看法啊?要是你们处在他那个位置,能像他一样乐观吗?或者你们还知道他在流放的时候有啥好玩的事儿,都可以在评论区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