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爹味”广告语,让桃李面包“栽了跟头”。
谁能想到,中秋还没到,桃李面包先靠一则月饼广告“火” 上热搜?
事件起因是,近日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张桃李面包五仁月饼的广告图片,其广告语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有网友吐槽该广告语“用别人的痛苦做营销”;有网友表示不理解:“买月饼为什么要遭受生活的毒打?”还有网友认为桃李面包营销“翻车”,教育起了消费者。
在意识到营销翻车后,桃李面包分别在9月4日、9月5日通过媒体采访和公开发文的形式表达歉意,并称此次事件“全是领导的责任”。
业绩下滑,股价大跌
此番身陷营销翻车风波的背后,桃李面包近年来的业绩持续承压。
从桃李面包2024年年报中可以看到,月饼营收占比较小,2024年营收1.2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约2.07%。并且,月饼的生产量和销售量与上一年相比均呈两位数下滑,下滑幅度大于面包主业。月饼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有限,更多被视为节日补充产品。
8月底,桃李面包披露了上半年财报,期内营收、利润双双下滑,业绩承压。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6.11亿元,同比下滑13.55%;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滑29.7%。
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桃李面包解释称,主要是由于部分新建项目投产后折旧费用同比增加,导致本期毛利率下降,以及本期广告及宣传费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桃李面包广告及宣传费用为4296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3060万元增长超千万元,增幅超40%。
9月5日,A股全线飘红,全市超4900股上涨,但桃李面包却“无动于衷”。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桃李面包股价持续下跌,2021年跌超33%,2022年跌超23%,2023年跌超40%,2024年跌超10%,2025年至今已跌超12%。公司股价从2020年的高点27.31元跌至如今的5.68元,跌幅超过79%,总市值从440亿元跌至90.86亿元。
月饼是桃李的第二增长曲线吗?
公开数据显示2015-2022年,中国月饼产量增长率达到33.2%,销售额增长了84.9%。2020年时,中国月饼产量达到38万吨,销售额为205.2亿元。
2021年,月饼产量达到39.8万吨,销售额为218.1亿元。到2022年,月饼产量达到43.7万吨,销售额为243.8亿元。2023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实现271.3亿元。
面对月饼这么一个百亿级的市场,在面包主业增长受阻的情况下,桃李面包很难不心动。
开头所说桃李面包的月饼广告,尽管引发了争议,但很难说不是一次成功的营销的活动。将企业推向舆论漩涡,制造了可观的话题度,又没有引发更激烈的争议。
有不少网友表示,此前都不清楚桃李面包有月饼类产品,通过相关新闻了解到了桃李面包的月饼,今年准备尝试一下。
消费者对桃李面包月饼的“忽视”,在桃李面包的业绩构成中也能得到印证。从桃李面包2024年年报中可以看到,月饼营收占比较小,2024年营收1.2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约2.07%,月饼的生产量和销售量与上一年相比均呈两位数下滑,下滑幅度大于面包主业。
当然,指望一次营销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并不现实,但从此次桃李面包在月饼方面的动作,或可看出桃李面包当前的产品思路。“公司在优化现有产品结构的同时,聚焦爆款和单品策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创新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做网红产品。
不过,不同于面包的“日常消费”属性,月饼兼具“节日情感价值”与“口感体验需求”—— 消费者既关注月饼的口味稳定性(如五仁馅的传统工艺),也重视其节日场景下的“仪式感”。
而桃李面包“聚焦网红单品”的策略,虽能通过争议营销快速获客,但若后续无法在“传统口味优化”“节日包装适配”上持续发力,仅靠短期热度吸引的尝鲜用户,难以转化为长期复购,月饼业务也难以真正扛起“第二增长曲线”的责任。
“爹味”说教的代价
面对来自商家的教育,很多年轻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过是吃个月饼而已,何时需要商家来“上课”?
商家“翻车”,自然并非本意,它们自己也会感到意外和沮丧。深究其理,其实暴露了它们的两种心态。
一是追求流量的心态。每年中秋节都是面包商家鏖战最激烈的时候,偏偏百姓的消费意愿如今趋于理性,捂紧了腰包。为了博出彩,商家们只有剑走偏锋。加上“流量至上”思想的错误引导,它们最终铤而走险,“翻车”成为必然。
二是对消费者并不尊重。在买卖平等的市场规则里,商家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更是对自身定位的严重误判。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前有“雪糕刺客”用奢华包装玩障眼法,后有“水果贵族”靠概念炒作收智商税。这些把消费者当小白的商家,最终沦为了垃圾桶里的包装盒。
反观那些真正懂行的玩家,早把卑微到了尘埃。有的超市给水果贴上“身份证”,产地糖度一目了然;有的面包房开设试吃台,用味蕾代替话术;更有生鲜品牌直播溯源,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市场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讲堂,而是双向奔赴的考场。当某些品牌还在把营销话术当教材生搬硬套时,聪明的商家早已把真诚服务写成满分作文。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消费者或许会为创意买单,但绝对会为尊重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