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凶是因为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吗?”“喝点丝瓜汤去一下火气吧。”
这两天,#丝瓜汤文学为什么火了# 一度冲上某热搜榜第5名。过去两周,“丝瓜汤”视频登上各大平台热搜。众人积极玩梗,折射的是家庭代际沟通障碍。父母的关心以饮食、健康等名义出现,“为你好”是他们的口头禅,却往往忽略子女真正的情绪细节与心理需求。于是,“丝瓜汤”成为众人眼中父母关爱与管教交织的具象符号。
笔者也是“东亚小孩”,从小不吃生姜,而父母做菜一直放生姜,尤其荤腥料理。父母每每看到把生姜挑出来就会说:“为什么不吃生姜?多吃生姜对身体好!”可是,在下委实不喜,个人偏好罢了。读书工作以后,和父母共同进餐的机会少了,但父母让吃生姜的积习依然没变,几十年如一日。
换位思考,笔者现在也理解父母了。网上说,信息社会,差3岁就算隔代;何况,我们与父母的年龄差了30年(数据显示,上海户籍女性平均初育年龄31.81岁,平均生育年龄32.58岁),时间的鸿沟无法弥补。为什么父母每次以“你吃饭了吗”为开篇,以“少玩手机”“不要熬夜”之类结语?因为日常养生源于父母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们话语体系中与孩子们可能的共通之处,甚至是唯一的共通之处。换成聊工作、聊游戏、聊AI,大概率这个天还没开聊就结束了。隔行如隔山,子女读书的专业、从事的工作大多与父母并不相同;即使同行,相信也没几个子女想把工作的烦恼说给父母听:上班要干活,回家还加班,何必呢?因此,“丝瓜汤”等生活点滴成为父母关爱输出的通用气口。
当然,笔者也不完全赞成“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毕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肯定有做得不对或者不好的地方。但“可怜天下父母心”,笔者依旧相信,父母规劝孩子的初心是好的。只是,父母子女都应该意识到,人人生而平等。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真正的爱是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子女不必因为自己不喜“丝瓜汤”而感到愧疚,父母亦不能将“为你好”的初心作为权威、逼迫服从的理由。
如今,笔者料理荤腥也放生姜,但菜上桌后,仍挑出来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