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绵竹酒脉
一坛千年的岁月佳酿
在川西平原西北的龙门山脉脚下,绵竹古城枕着马尾河的潺潺水声,将历经千年的酿酒时光封存在青瓦白墙的街巷深处。当晨雾漫过剑南老街的飞檐,“天益老号”老窖池里的酒糟正泛着琥珀色的光,那些沉睡在窖泥里的微生物,仍在续写着蜀地酒文化的活态传承。
天益老号
一、酒史钩沉:从战国到唐宋琼浆
绵竹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末期,1985 年,考古工作者在天益老号发掘出“南齐纪年砖”。同时出土的还有南北朝、唐、宋时期的碎瓷片若干,出土的陶瓮残片上还留存着谷物发酵的痕迹,堪称中国白酒酿造史上的活化石。“天益老号”酿酒作坊是我省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并且仍在生产的传统酿酒作坊,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围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传延下来的天益老号里的酿酒作业还是纯粹的手工操作,这里的酿酒师傅们用着古老而传统的生产工具——酒甑、云盘、鸡公车、晒笆、黄桶……其中尚有清代酿酒用水井一处,明代水缸一件,清代大曲坊木质吊牌、木匾等。这些保存完好的传统酿造工具有些仍然运用在现代剑南春的酿造过程中。
剑南春酒史博物馆战国提梁壶
天益老号酿酒
真正让绵竹酒名动天下的,是盛唐的风流。据《唐国史补》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剑南之烧春”已成为宫廷贡酒,诗人李商隐在《杜工部蜀中离席》中写下“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虽未直书绵竹,却道尽蜀地酒肆的繁华。相传诗仙李白途经绵竹时,更留下“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千古佳话,他脱下貂裘换酒的豪情,让剑南烧春的酒香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文人墨客的诗行里流转。
唐宫夜宴
宋代文人对绵竹酒的偏爱,更留下诸多雅趣。陆游任蜀州通判时,曾在《剑南诗稿》中写道:“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可都销”。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采用了道家养生理念及祖庭酿酒秘方精髓,融合中草药、蜂蜜和秘制药曲酿成的“蜜酒”,由苏东坡及众多诗人按方自酿并以诗颂扬。苏东坡在其《蜜酒歌·序》中写道:“西蜀道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做此歌以遗之。”
二、水土精魂:龙门山脉的造物密码
冰川圣水,天赐酿酒之源。绵竹是最接近雪山冰川的中国白酒产区。来自川西高原的冰川融水沿河谷奔流而下,滋润大地、汇聚成绵竹400多眼清泉,低钠多锶、甘甜醇烈,形成品质卓越的天然弱碱性矿泉水。绵竹人早在唐代就已熟知冰川水的价值。清代《绵竹乡土志》有载:“惟城西一脉泉水可酿此酒,别处则否。”
1987年4月,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19位专家人员鉴定,绵竹地下水及玉妃矿泉低钠含锶无杂质,富含硅、锶等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故一致定为“中国名泉”,被誉为最接近雪山圣水的中国白酒产区。
绵竹身处北纬三十度黄金酿酒带的绵竹产区,受益于“华西雨屏带”每年5至10月带来的丰沛雨水,湿润的气候环境直接决定了酒曲微生物多样性,为各种酿酒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
“绵水之滨,茂林修竹”,这便是诗意之城绵竹的起源。绵竹的土壤多为基岩风化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构成,肥沃且有机质含量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优质的高粱、小麦等作物,成为绵竹酒酿造中的最佳配料。
三、酒香人间:浸透岁月的生活诗学
绵竹人的日子,是被酒香浸透的。记得小时候吃的酒心糖,外层是酥脆的糖壳,里面包裹着的是酒香浓郁的流心,一口下去酒香与甜味相互交融,像是在舌尖开了一场小型品酒会。漫步在剑南老街上,一缕酒香打翻了时光的沙漏,开启了它的前世今生。在这里,游人可以拜谒关帝庙,瞻仰汉室大将的遗风;还可以在古戏台前感受川戏的古韵悠长,现场品尝新酿出的绵竹美酒。
剑南老街
四、传承创新:续写白酒产区壮丽诗篇
绵竹拥有中国名酒“剑南春”,“中华老字号”剑南春、东圣品牌2个,以及5个四川老字号品牌。2019年被中国酒业协会评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202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授名“中国美酒名城”。
绵竹白酒产业集群
近年来,绵竹产区正着力构建以“剑南春”为龙头、腰部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1+N”产业品牌矩阵。出台白酒“产业十条”与“人才十条”专项政策,每年投入超2000万元,并依托绵竹酒业集团推动原酒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打造全国优势白酒产区。2024年,绵竹白酒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农文酒旅融合,创新打造“打酒节”、“诗酒节”等特色民俗活动;构建体验场景,打造两条省级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建设酒庄、酒村。系统梳理“绵竹酒”千年历史,编撰《史籍文献中的绵竹酒》等丛书,为产区注入厚重文化基因。绵竹,这座浸润着千年酒香的城市,正以清晰的路径和坚实的步伐续写着白酒产区壮丽诗篇。
来源:绵竹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