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采用“12987”传统酿造工艺,即1年生产周期、2次投粮、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七轮次出酒率整体较低,且各轮次间存在差异,第一、二、七轮次出酒率最低,第三、四、五轮次出酒率较高且酒质最佳。整体出酒率约为20%-30%,远低于其他香型白酒(如浓香型40%、清香型50%)。
一、各轮次出酒率及特点
第一轮次:出酒率通常在3%-5%左右,酒精度≥57.0%vol。此轮次酒无色透明且无悬浮物,闻起来有酱香味和生粮食味,口感上略酸涩,后味苦。由于发酵前期酒醅中营养物质丰富,但糊化较慢,淀粉溶出量少,所以出酒率低,度数高。
第二轮次:出酒率与第一轮次相近,一般在5%左右,度数≥54.5%vol。后味变得比较干净,但整体酒质仍偏酸,口感偏大曲清香酒。
第三轮次:出酒率在7.3%左右,度数≥53.5%vol。此轮次酒褪去了前两轮次的生沙粮味,酱味变得更加突出,甜度也有提升,有果香和窖香,微带粮香,口感较为醇和、爽口,后味干净。在七轮次酒体勾调中,第三轮次占主要地位。
第四轮次:出酒率在8.3%左右,度数≥52.5%vol。此轮次酒具有比较典型的大曲酱香风格,酱香突出、纯正,粮香、曲香也较为明显,且口感醇厚、细腻幽雅、五味协调,后味悠长。
第五轮次:出酒率在7.8%左右,度数≥52.5%vol。此轮次酒与第四轮次酒风格相近,但酱香风格表现同样出色,整体品质上乘。
第六轮次: 出酒比例约为13%(也有说法认为出酒率在8%左右),酒精度≥52%vol。此轮次酒酱香味减弱,窖香、曲香突出,后味绵长有层次,尾段微苦增加层次感。
第七轮次:出酒率在4%-10%左右(不同来源数据略有差异),酒精度≥52.0%vol。此轮次酒是最后一轮取酒,酒体微黄且无悬浮物,酱味很明显、后味长、糊香味更重。由于酒醅中淀粉含量极低,所以带有焦糊香味和末次酒所特有的枯糟味,涩苦味较重。不过,第七轮次酒也是酱酒空杯留香香味的重要来源。
二、出酒率差异的原因
工艺复杂性:酱香型白酒需经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原料在反复加工中损耗较大,导致出酒率较低。
原料利用率:高粱中支链淀粉的含量决定了产品质量,但支链淀粉的糊化、糖化过程相对复杂,进一步影响了出酒率。
微生物活动:大曲中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温度、湿度、酸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影响了出酒率。
三、出酒率与酒质的关系
低出酒率轮次:第一、二、七轮次酒出酒率最低,且酒质相对较差。但这些轮次酒在勾兑时适量加入,可提高酒体的芳香以及喷香感。
高出酒率轮次:第三、四、五轮次酒出酒率较高,且酒质最佳。这三个轮次酒主要含有高级醇、酯和酸,具有纯正的酱香味,是勾兑成品酒时的主要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