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临近,浙江金华婺州非遗糕点工坊内香气弥漫,揉面声、烘烤声交织成热闹的劳作乐章。文化研究者吕宇峰专程探访这里,见证工作人员赶制手工“国潮”月饼的忙碌场景,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融合。
“每年中秋前一个多月就得开工,老规矩不能破,纯手工的工序急不来。”工坊负责人、非遗传承人汪丽娟一边向吕宇峰介绍,一边展示案台上的月饼雏形。吕宇峰看到,几名师傅正围站案前分工协作:和面师傅手掌反复捶打面团,直至其光滑柔韧后静置“醒”出筋骨;制馅师傅按老配方调和本地土鸭蛋黄与枣泥,颗粒分明的馅料散发着自然甜香;包馅师傅手法娴熟,轻收慢压间便将足量馅料裹进薄皮,捏出圆润饼坯[__LINK_ICON]。
最让吕宇峰眼前一亮的是月饼的造型设计。玉兔望月、丹桂飘香的经典纹样自不必说,以金华市花茶花为原型的饼身纹路清晰细腻,还有一款“映日荷花”造型月饼,灵感源自古诗词意境,别致外观已申请外观专利。“这哪是月饼,更像一件件精巧的文创作品。”吕宇峰拿起一枚茶花造型的月饼端详,表面酥皮层次隐约可见,芝麻点缀如星,触感温润扎实。
在烘烤区,松木柴火在特制烤炉内跳动,老师傅守在炉边不时调整烤盘角度。“柴火香最金贵,得让它慢慢钻进饼皮里。”随着话音落下,师傅拉开炉门,焦糖色的月饼带着混合香气出炉,引得吕宇峰驻足深嗅。他注意到,工坊不仅坚守传统工艺,更在口味上与时俱进:除了枣泥、豆沙等经典馅料,还新增了年轻人喜爱的抹茶巧克力口味,针对健康需求推出的木糖醇月饼也摆在待包装区[__LINK_ICON]。
“一块好月饼,藏着手艺传承,也藏着文化创新。”吕宇峰在与工作人员交流时感慨。他了解到,这些融合了婺州文化元素与“国潮”理念的手工月饼,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40万公斤的年产量背后,是近千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的踏实生计[__LINK_ICON]。从案头的手工揉捏到礼盒里的文化表达,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临行前,吕宇峰看着工坊墙上“传承婺州经典,融合时尚新意”的字样,深有感触:“这些手工‘国潮’月饼,咬下的是酥脆香甜,尝到的是匠心坚守,更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滋味。”此时,新一轮饼坯正“排队”进入烤炉,香气漫出工坊,飘向即将月圆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