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大明会典》详细记录了明清时期的早朝制度,其严格程度超乎想象。大臣们必须午夜起床,摸黑穿越半个京城赶往午门。凌晨3点前,所有人需在午门外静候。当城楼鼓声响起,官员们立刻列队整顿;待到5点钟声敲响,宫门缓缓开启,百官按次序跨过金水桥,在广场上整齐肃立,等待皇帝临朝。
古今对比
如今的城市生活同样紧张忙碌。清晨的地铁站和公交站人潮汹涌,上班族们匆匆啃着鸡蛋灌饼或煎饼果子,生怕迟到扣钱影响晋升。虽然我们总以为打卡制度是现代产物,但对比之下,古代官员的“签到”更为严酷。
“点卯”的由来
“上班点卯”一词正源于古代官员的签到时间。“卯时”相当于现在早上5点到7点,正是早朝时段。清朝皇帝大多勤政,早朝规矩森严,皇帝尚且疲惫,大臣更是苦不堪言。有些官员府邸离皇宫较远,不得不三更起床,甚至半夜出门。冬日天亮得晚,许多人只能借着星光赶路。
一场悲剧
明代曾发生过一起心酸事件:一位家住偏远的官员因起床稍晚,冒雨雪狂奔入宫,结果在湿滑的御河畔失足落水,不幸溺亡。
严苛的惩罚
比起现代迟到扣工资、挨批评的后果,古代官员面临的惩罚严厉得多。他们以“清、慎、勤”为准则,而“勤”的首要要求便是准时。无故缺席被视为渎职,历代惩处手段层出不穷。唐高宗时规定“无故缺朝扣三个月俸禄”,唐肃宗改为“扣一个月俸禄”,唐文宗则直接按次罚款——每次缺席罚25文钱。更严重的是,唐朝法律明文规定:旷职超35天,可判刑一年。
明代惩罚更直接:缺勤一天打20大板,连续三天加倍处罚,缺席20天则杖责100。那位坠河官员,正是因恐惧刑罚而赔上了性命。
皇帝的“例外”
不过,早朝时间并非绝对固定。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钱在上的教师因常年准时,被破格留任。但皇帝也有“偷懒”的时候——比如明神宗万历皇帝曾23年不上朝,导致官员们也悄悄松懈。
早朝的尾声
早朝通常持续到上午9点多,称为“散朝”。若官员空腹而来,长时间站立难免饥肠辘辘。退朝时,他们会在宫门领取皇帝赏赐的“早点”,随后赶回衙门处理公务,开始新一天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