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到~此时节的养生需顺应秋季收敛之气,注重心神安宁。老年人更需科学掌握秋分养生要点,以维持身心平衡,安稳度过秋季,一起来看市健促中心的介绍。
养生守平衡
秋分后气候由热转凉,人体阴阳气机随之转换,老年人调节阴阳平衡的能力较弱,养生需遵循 “勿妄补、勿妄泄” 原则,从起居、情志、饮食三方面科学调理。
养生关键,做好“平衡”调理
起居调摄,践行“早卧早起”:秋季阳气渐收,老年人应遵循“早卧早起”的起居原则,这种作息方式能帮助阳气随昼夜节律有序敛藏,维持身体机能稳定,减少因作息紊乱引发的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情志调畅,保持“心神安宁”:秋季易引发情绪波动,老年人若情志过极(如过度焦虑、抑郁),可能导致身体气机逆乱,影响健康。日常应避免因情绪波动诱发血压升高、胃肠不适等问题。
饮食调理,遵循 “减辛增酸”:饮食调理需围绕 “护肺滋阴” 展开。少吃辣椒、生姜等辛散之品,以防耗伤肺气、发散阳气;适当增加苹果、葡萄、山楂等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固护津液;同时可适量吃芝麻、糯米、蜂蜜等柔润之品,达到滋阴润肺、益胃生津之效。
“贴秋膘” 需因人而异
传统 “贴秋膘” 是通过增加肉类摄入补充夏季消耗,但现代老年人活动量减少,且多存在基础代谢问题,盲目 “贴秋膘” 可能加重身体负担,需根据自身情况科学调整。
一
适当 “贴秋膘” 的人群
适用对象:身体质量指数(BMI)<18.5(体重偏轻)、肌肉量不足,或处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肿瘤恢复期)恢复期的老年人。
调整方法: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肉、去皮禽肉、瘦猪肉、豆制品等,建议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1.2~1.5克(例如体重60千克者,每日需摄入72~90克优质蛋白质),帮助补充营养、增加肌肉量。
二
避免 “贴秋膘” 的人群
适用对象:身体质量指数(BMI)≥24(超重或肥胖),或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调整方法:减少总热量摄入,较夏季降低5%~10%,重点控制动物脂肪(如肥肉、动物内脏)和精制糖(如甜点、含糖饮料)摄入,避免加重血糖、血脂、尿酸异常,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风险。
三
特殊人群的饮食调整
慢性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建议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0.6~0.8克(例如体重60千克者,每日需摄入36~48克蛋白质)。
同时可适量吃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有助于促进肌肉合成、提升免疫功能,但需注意选择低磷、低钾的鱼类,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老年慢病人群
秋季调养方案
01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
注重保暖与气血调和
保暖防护:早晚温差大易导致血管舒缩紊乱,引发血压波动、心绞痛等问题。外出前30分钟需做好颈背保暖(如佩戴围巾、穿薄外套),预防血管痉挛,维持血脉通畅。
辅助调理:可饮用麦冬、石斛配桂枝煮制的饮品,既润燥护阴,又助气血畅行。
02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等)
优化饮食顺序与运动方式
饮食控糖:秋季胃肠功能减弱,易出现餐后血糖波动。建议按照“蔬菜→蛋白质→主食”的顺序进餐。
辅助运动:傍晚可在室内练习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通过肢体伸展与呼吸配合,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03
骨质疏松与肌少症
强化肌力与环境优化
秋分后日照减少,气温下降,老年人外出活动减少,而其疾病本身所致的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使得老年人跌倒、骨折风险升高。
营养补充:可在专业医师评估后,每日补充维生素D3,促进钙吸收,增强骨密度与肌肉力量。
肌力训练:每周至少进行3次针对性训练,如太极云手、单腿站立,增强下肢肌力,减少肌肉流失,降低跌倒风险。
环境优化:在家中增加防滑垫、安装夜灯,清除地面障碍物,从环境层面减少跌倒、骨折的可能性。
04
情绪调理
预防 “悲秋”,维护身心协同
秋季 “肃杀之气” 易导致老年人出现 “悲秋” 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认知功能减退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加重慢性病。
早期干预:家属需密切关注老年人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沟通,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或老年科医生帮助,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
主动调理:可饮用玫瑰花、合欢花等代茶饮,每日晨起趁着晨光进行户外慢走,借助自然阳气升发疏解心中郁气,维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问题影响慢性病控制。
秋分养生是老年人秋季健康的重要保障,遵循上述平衡调理、科学饮食与慢病养护方法,顺应时节、注重细节,方能安稳舒适度过这个秋意渐浓的季节。
资料:市健促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老年医学科 卞雅莉医师、季晶俊主任医师
来源:上海发布
下一篇:伊利欣活养生溯源团成员——赵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