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科 柳博文
编辑 | 原野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时间均等,寒暑之气趋于平衡,大自然迎来了“阴阳相半”的特殊节点。
古语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这不仅点明了节气的天文特征,更揭示了此时天地间的气机变化。自此之后,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慢慢增长,世间万物也从盛夏的繁盛走向秋季的收敛,进入“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
秋分时节:气候、物候有特点
气候:温差最大,燥气转凉
进入秋分,气温会继续稳步下降,昼夜温差达到全年最大值,白天可能仍有暖意,夜晚却已明显转凉。同时,空气中的湿度逐渐降低,此前的“温燥” 也转为“凉燥”,天气整体更显干燥,易让人出现鼻咽不适等情况。
物候:万物收敛,农忙开启
从物候变化来看,秋分有三大特征:一是“雷声渐止”,盛夏的雷声逐渐消失,天地间更显静谧;二是“昆虫入穴”,随着气温下降,昆虫们开始躲进洞穴,准备越冬;三是“河水渐少”,降水减少加上蒸发,河流流量慢慢变小。而对农民来说,秋分是丰收的关键期,农作物逐步成熟,各地陆续进入收割时节。
中医养生:防 “凉燥”、调阴阳是核心
秋分时节,人体养生的核心在于“滋阴润燥、调和阴阳”,具体可从起居、情志、饮食三方面入手。
起居调养:护好“根”,动适度
早卧早起养收敛:仍需遵循“早卧早起”的作息规律,早睡可帮助收敛阳气,早起能顺应阴气渐退的节奏,避免阳气耗散。
“秋分不露脚”护肾阳:夜间睡眠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要避免脚部受凉,民间 “秋分不露脚”的说法正源于此。中医认为“脚为肾之根”,脚部受凉易损伤肾阳,建议睡觉时穿薄袜,日常也尽量穿能盖住脚踝的鞋。
适度运动助气血:户外活动可选择散步、打太极等温和项目,秋分后也可适当增加慢跑、登山等中等强度运动,帮助气血流通。但要注意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汗液流失过多耗伤津液,加重燥气。
调环境防干燥:针对天气干燥的问题,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将空气湿度保持在50%–60%,缓解鼻咽干燥、皮肤紧绷等不适。
情志调养:平心境,防“悲秋”
中医认为“秋季属金,金主悲”,秋分后草木渐枯,容易让人产生低落、伤感的情绪,即“悲秋”。此时应主动调节心态,多到户外感受秋日风光,或与家人朋友交流,保持心境平和,避免不良情绪影响脏腑功能。
饮食调养:宜滋阴,忌过燥
饮食上需围绕“滋阴润燥、平补阴阳”展开,同时兼顾“防凉燥”。
宜吃这些食物:推荐多吃芝麻(民间有“秋分吃芝麻”的习俗,芝麻能润肠养肺)、核桃、蜂蜜等坚果和滋补品,以及梨、百合、麦冬、玉竹等滋阴润燥的食材;鸭肉能滋阴养阴,山药可健脾益气,也适合秋分食用。
少吃这些食物:要避免过咸的食物(如腌制品),以免加重体内水液代谢负担;过燥的食物(如油炸食品)会加剧“凉燥”,也需控制;生姜、萝卜等辛味食物虽能助肺气宣发,但过量食用易伤阴,需适量。
推荐食疗方
芝麻核桃粥:将芝麻、核桃与大米同煮,能滋阴润燥、补益肾气,适合早餐食用;
麦冬百合炖雪梨:麦冬、百合与雪梨同炖,可润肺生津,对秋分后常见的咽干、咳嗽有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