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干物燥,一碗润肺滋养的银耳羹入喉,格外惬意。小小银耳,历史已有上千年,“桑鹅”“五鼎芝”,所指向的都是“银耳”。虽然今天银耳已是司空见惯的滋补品,但在100多年前,银耳曾是专属皇家的御膳珍馐。
要讲述银耳的故事,还要从银花仙子说起。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名叫青冈的小伙儿来到四川通江陈河一带谋生,偶遇天宫下凡的银花仙子。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并在他们相识相恋的通江陈河定居下来,从此男耕女织,伉俪情深。然而婚后不久,陈河一带瘟疫来袭,银花仙子目睹人间疾苦,不忍独善其身,偷偷将天上种植的银花摘下,煮水给生病的村民喝,最终,病魔被银花水驱散。可是,银花仙子的行为犯了天规,玉帝派兵捉拿仙子返回天庭,青冈自然不肯,奋勇抗争,被变成了一棵青冈树。被迫与爱人分离的银花仙子在临行之际,摘下头戴的银花交给青冈,又脱下身上的纱衣深情地披在已经变成树木的青冈身上。从此,青冈树上的银花变作银耳,仙子的纱衣则化为笼罩的薄雾,和青冈树长相依偎。
这则关于银耳的传说不仅动人,也清晰展现了银耳的来历。现实中,在四川省的通江银耳博物馆有一根古老的青冈乌木。据专家鉴定,它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曾是银耳的“栖息地”。
通江银耳博物馆陈列着有4000多年历史的青冈乌木。
梁朝名医陶弘景曾在其编撰的《本草经集注》里说:“案老桑树生燥耳,有黄、赤、白者……又多雨时亦生软湿者,人采以作菹(音zū,意为腌菜)。”“白者”即银耳,说明彼时人们已经开始采摘老桑树上寄生的银耳来食用。
写下《菌谱》的宋人陈仁玉对银耳评价甚高,说:“银耳初如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胜。”将柔软洁白、半透明的银耳子实体比作花蕊和滴乳,既赞美了银耳的精美外形,也赞美了银耳之味。
银耳在古代还有一个名字叫作“桑鹅”,正如宋代诗人黄庭坚《答永新宗令寄石耳》诗中的:“雁门天花不复忆,况乃桑鹅与楮鸡。”又有宋代陶谷在《清异录》里说:“北方桑上生白耳,名桑鹅。贵有力者咸嗜之,呼五鼎芝。”意思是北方桑树上生长着白色木耳(银耳),因为颜色洁白,名为桑鹅。又因为财力富足者都喜欢吃它,又有名为“五鼎芝”。“五鼎”是周朝时装羊、豕、肤(切肉)、鱼和腊的食器,是专属于卿大夫的食礼;而“芝”则指向灵芝。不言而喻,从“五鼎芝”的别称可见银耳的名贵,也可见它在古代的食用人群主要为官僚贵族。
“太后有一个饮食习惯,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喝一碗美容养颜的银耳羹,随后才沐浴更衣游园散步。”这是关于慈禧太后喜食银耳的记录,来自清宫女官何荣儿的往事回忆《宫女谈往录》。“德龄公主”在1927年至1928年写作出版的《御香缥缈录》中也提到:“譬如说银耳那样东西,它的市价是贵极了,往往一小匣的银耳,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买得到。”而慈禧太后吃的银耳,品质自然是最好的,是“在四川省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至于宫中银耳的吃法,除了常做的“银耳羹”,也往往“放在鸡汁或其他的鲜汤里一起煮”。
清代时,银耳是慈禧太后等王族贵胄才能吃得起的奢侈品。
慈禧太后为什么喜食银耳?据说慈禧曾经感染痢疾,太医唐容川以银耳做成汤剂给太后服用,结果太后不仅很快康复,而且容光焕发,皮肤也变好了。其实明清医书里早就记载银耳有“润肺生津、活血、滋阴补阳”的养生养颜功效,在慈禧太后这里又得到了最好的背书,银耳一跃成为皇室贡品。现代科学研究,银耳含有的多糖是银耳汤形成胶质,养生养颜的秘密,也是银耳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占其干重60%至70%。
民国时期,银耳也备受人们推崇。据说一代戏曲宗师梅兰芳为润喉清肺,每天要雷打不动地吃一盅银耳雪梨。但那时银耳的身价也不菲。
银耳走进普通市民家要归功于1977年的一次技术革新。当年,福建古田成功试验银耳瓶栽技术,之后又从“瓶栽法”改进为“袋栽法”,即用塑料薄膜包裹培养基,不仅大幅提高了产量,也将银耳的种植周期缩短至30天内。20世纪80年代以后,银耳产业已经可以用“规模化”一词来形容。至此,有了产量托底,银耳制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老少咸宜的“平民燕窝”。
工厂化生产让银耳成为普通百姓也吃得起的寻常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张慧
记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