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烧饼也叫轩辕饼,因采用特殊工具“饼桶”烤制而成,又被称为“桶饼”。
01
起源发展
关于缙云烧饼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始于轩辕黄帝,相传轩辕黄帝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时,以山泉和面,将面团贴在炼丹炉内壁烤熟,造就了最早的缙云烧饼雏形。黄帝升天后,当地百姓模仿丹炉制作陶炉,延续了这种烤饼方式,逐渐发展出缙云烧饼的独特工艺。
但这种说法没有记载依据,有据可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明朝时期缙云县的一位农妇为补贴家用,用有限的食材如面粉、鲜猪肉和梅干菜等混合制成饼坯,放在炭火上烘烤,制成饼售卖。因其口感独特、价格实惠,深受当地人欢迎,制作方法也逐渐流传开来,历经数百年后便成为缙云的传统美食。
到了清朝初期,缙云烧饼主要是壶镇人在做,清光绪以后,烧饼店开始开到缙云新建。民国初,赵、李、张、鲍姓等家的烧饼名噪一时。缙云烧饼也开始走出缙云,随着缙云人外出谋生的脚步传播到周边地区。当时,许多缙云人挑着烧饼桶,走街串巷售卖烧饼,成为一种常见的谋生方式。如今更是早已传播全国许多地区,甚至走出了国门,在异国他乡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02
地域特色
据《缙云县志》记载:“烧饼,亦称桶饼。拌和面粉,搓揉,擀薄,涂油,卷筒,摘成小段,后以掌压扁,馅入菜干肉,擀而成饼,然后贴在桶炉内壁烤成焦黄。此饼既酥又糯,满口生香”。 缙云县地处浙西南丘陵山区,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这些当地所产的麦粉、土猪肉和九头芥梅干菜,也成为缙云烧饼的主要原料。
03
制作工艺
缙云烧饼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发面揉面、馅料加工、饼坯制作、烧烤饼坯等。面粉中加入适当水、酵母、猪油反复揉制,这些原料的配比要按照季节调整,以确保饼皮的口感。最后经过反复揉制和发酵,制成柔韧的面团备用。接下来是制馅,肥瘦相间的土猪肉剁碎,拌上梅干菜和盐等调味料,让梅干菜充分吸收肉的香味。将馅料包入面团中制成饼坯,再在表面刷上一层麦芽糖增亮提甜,撒上白芝麻提香。
将饼坯熟练贴入特制炭火炉内壁,经高温炭烤后,饼皮迅速鼓起,形成金黄酥脆的外皮,带着淡淡的炭火香气。待表皮烤至酥脆金黄,用长铁钳夹出,每一块烧饼都是表皮松脆,色泽金黄,内质软糯,咸淡适宜。梅干菜的咸香,猪肉的肉香和油香以及饼皮的面香、芝麻香互相交融回味无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