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狂欢散场:廉价奶茶背后的血泪与行业危机
2025年7月,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如火如荼。淘宝闪购单日订单突破8000万,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一个个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奶茶商家在“0元奶茶”、“满18减18”、“9.9元年卡享120张优惠券”等诱人补贴政策下,苦苦挣扎求生的真实写照。消费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低价福利,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危机。
在杭州一家普通的奶茶店里,凌晨2点的寂静被一台不知疲倦的打印机打破,它疯狂地吐出一张又一张订单。6名员工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从清晨到深夜,马不停蹄地制作着总计1600杯饮品。当最后一位外卖骑手消失在夜幕中,老板疲惫地清点着一天的收入。然而,原本期待的喜悦却被沉默所取代。
“给员工发完辛苦红包,就一分钱也不剩了。”老板无奈地告诉记者。原本看似可观的400元利润,在支付了因爆单而临时增加的加班费后,瞬间化为乌有。这并非个例,而是无数奶茶店在补贴大战中的真实困境。一位从业十年的奶茶店主苦笑着说:“这简直是‘增收不增利’的完美写照。看似流水过万,实则分文不赚。”
问题的根源在于平台不合理的补贴分摊机制。为了吸引用户,外卖平台常常推出“0元购”、“满减券”等优惠活动,但平台往往只承担部分成本(如一单补贴3.9元),而将大部分压力转嫁给商家。一杯原价13元的双皮奶,参与“满12减10”活动后,商家实际收入可能只有3元,扣除成本甚至面临倒贴的窘境。更令人气愤的是,据商家透露,平台补贴成本的60?0%最终由商家承担。甚至有部分区域经理为了冲业绩,未经商家同意就擅自报名活动,将商家强行拖入亏损的漩涡。一位被迫参与活动的店主无奈地说:“我们就像被绑架了一样,明知是亏本买卖,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爆单带来的不仅是财务压力,还有人力成本的飙升。为了应对暴增的订单,奶茶店不得不临时增派人手。然而,即便如此,店员仍然需要连续工作14小时以上,才能勉强满足需求。在杭州多家奶茶店,员工用餐时间被挤占,甚至有人累哭在操作间。由于设备产能有限,出餐速度跟不上订单增长,导致错单率上升,进一步加剧了运营压力。
骑手群体同样面临着“甜蜜的负担”。虽然单日配送量翻倍(从60单增至120单),高额补贴使日收入达到1000-1700元,但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风险的急剧增加。为了赶时间送单,超速行驶、闯红灯等违规行为屡见不鲜,中暑、交通事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收入确实翻倍了,但这是在用命换钱。”一位周末配送了110单的骑手擦着汗说,“这样的强度根本不可能持续。”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爆单狂欢带来了惊人的资源浪费。许多消费者抱着“薅羊毛”的心态盲目下单,导致大量饮品无人领取。在杭州某奶茶店,单日就有37单饮品因无人认领而被丢弃,冰融化后的奶茶在垃圾桶里汇成一条粉色的溪流,令人唏嘘。同时,由于销售量暴增,许多门店的库存管理完全失控。有的门店一天就卖掉了半年的库存,原料短缺时不得不被迫闭店。在绍兴,部分门店不堪重负,直接关闭了外卖通道,挂出“原材料售罄,暂停外卖”的告示。
这种畸形的商业模式,正在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消费者习惯了低价消费,对商家正价产品产生质疑。有顾客以19.9元购买套餐,却因“肉量不足”而给予差评,认为商品“只值补贴价”。消费者形成了“低价才是常态”的心理预期,商家被迫长期维持低价,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行业生态加速恶化。独立奶茶店无法分摊补贴成本,加速倒闭;部分商家为了压缩成本,不惜偷工减料,替换低价原料或简化制作流程,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一位营销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低价吸引来的订单,大多来自‘一次性薅羊毛客’,商家用400元日利润换取平台流量,透支的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面对这一乱象,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多地监管部门约谈平台,要求停止“恶意补贴”,设定补贴上限,并严厉打击“强制报名活动”等违规行为。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指出:“从短期看,消费者享受了福利,但从长期看,这轮补贴大战难以持续,因为平台和商家都无法长期承受巨额补贴成本。”
一些头部品牌已经开始探索突围之路。益禾堂等品牌通过私域流量和差异化产品来抵御冲击,并与平台协商分摊比例。小型门店则采取动态开关接单系统,侧重堂食客群,以减少对外卖的依赖。
这场以骑手日入1700元、消费者享受0元奶茶、平台创下1.5亿单的辉煌数据为表象的狂欢,最终可能以中小商家集体退场或品质崩坏而告终。当低价狂欢落幕,留下的可能是扭曲的价格预期、疲惫不堪的从业者,以及满目疮痍的行业生态。未来的出路在于平台重构分润机制、商家强化产品竞争力、消费者建立理性消费观的三方协同。正如翟巍所言:“从短期看,骑手接单量暴增、消费者享受0元购福利,实现了多赢。但从长期看,这轮补贴大战难以持续,新老外卖平台以及商家都无法长期承受巨额补贴成本。” 只有这样,才能让奶茶行业摆脱恶性竞争,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