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水鱼”对于普通人或许还不是一个常见的概念,但在饮食方面较为讲究的老饕却一定不会陌生。
简单来说,就是将鱼放入清水环境中暂养一段时间,让鱼“瘦身排毒”,紧实肌肉并降低体内土腥味和药物残留。因此,“吊水鱼”无论是口感还是健康价值,比普通鱼都强上不少,当然成本和价格也对应提升了很多,最高接近翻倍。
对于在近期全面发力“品质化”的叮咚买菜,“吊水鱼”正是水产品类中的一个典型代表。7月21日,在叮咚买菜供应链生态峰会上,CEO梁昌霖提到,“不做所有人的75分,只做少数人的120分”,这意味着叮咚买菜在规模和经营“深度”之间,选择了道路更“窄”的后者。
这是叮咚买菜的一次“取舍”,当短期无法实现巨头的规模化叙事时,“小而美”可能更容易成为突围的利器。
从早期与每日优鲜在用户、补贴、前置仓数量上的“竞速比赛”,到主动“断臂”,砍掉低效城市站点,转为集中在江沪浙这一优势地区运营,再到如今的品质化策略,战略收缩和差异化竞争成为贯穿叮咚买菜的两条主线,而运营的精细化程度和执行效率,则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叮咚买菜已经连续十个季度实现Non-GAAP盈利,这代表着曾广受质疑的前置仓模式已经逐步被跑通。
但叮咚买菜显然还未完全企稳。从财务数据来看,叮咚买菜的盈利趋势还未出现快速增长的迹象,而是呈现出反复上下震荡的特征;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下生鲜零售平台的竞争格局相较早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朴朴超市、盒马等老对手外,一边是美团、京东等互联网玩家携流量优势高调入局;另一边,山姆、永辉等线下商超巨头也纷纷参与到店仓一体的竞争之中。
不管是主动进攻和被动防御角度,品质化这一差异路线都承载着叮咚买菜的“突围”希望——只有在供应链上耕耘得足够“深”,才有可能建立起一条长期“护城河”。
叮咚买菜的“取舍题”
将时间拨回到2022年之前,那时叮咚买菜的核心对手还是每日优鲜。
如同外卖、网约车等行业一样,“烧钱”依然是生鲜平台这一新产业的竞争主旋律。不管是城市覆盖,还是用户群体,叮咚买菜与每日优鲜都是寸步不让,一者的业务拓展到哪里,另一者就会很快跟上;一者开始做补贴,另一者立马就会推出力度更大的补贴——一切目的,都只为尽可能将规模和市场份额做大,以实现后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前置仓是最为典型的战场,叮咚买菜与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数量顶峰,曾达到1400个和5000个。但这一模式也在当时广受质疑,时任盒马鲜生CEO侯毅就明确表示前置仓是个伪命题,主要是生鲜行业的毛利与损耗,无法同时支撑盈利和效率。
盒马在2019年曾试水过前置仓模式的盒马小站,经过一年探索后,70余家盒马小站全部升级为盒马mini,宣告着彻底放弃前置仓业务。
据东北证券研报测算,一间300平米的前置仓,在客单价60元、单日订单量600-1400的情况下,其履约成本高达10-13元/单,几乎超过所有模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前置仓是典型的“用户体验型”业务,尽管成本端劣势明显,但在“即时性”和“渗透力”上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这一点在近两年得到了验证,去年盒马开始重启前置仓模式,京东、美团,以及山姆等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前置仓。
经历了早年的爆发后,疯狂扩张前置仓的“副作用”开始逐步凸显。每日优鲜七年烧钱达到140亿元,在2022年底几乎关闭所有前置仓,濒临倒下。叮咚买菜在2021年的净亏损,也达到了64亿元。
在2022年6月关停天津站,正式拉开了叮咚买菜“瘦身”的序幕。接下来两年,川渝、广州等数十个站点相继停止运营,其前置仓数量也从最高峰的1400个,减少到约1000个。
昔日的前置仓TOP2玩家走向分化的原因,在于“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一者是在严重亏损之下的无奈之举,一者是“壮士断腕”,更早且更有序的实现了“战略撤退”。
这一点在房地产市场已有先例,相比恒大、碧桂园等“拼命死撑”的企业,更早感受到“寒气”,也更早开始“断臂求生”的万达,始终处于安全线之上。
而叮咚买菜的“有序性”,也体现在撤退之时的“体面”上。
一位接近叮咚买菜的人士邱莉(化名)告诉光子星球,当年叮咚买菜撤城时,“很讲武德,没有亏待员工”,不但按照正常标准进行了赔偿,还发了年终奖。这与当下不少企业撤退时,员工和供应商集体上门“讨债”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同二战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叮咚买菜充分保存了有生力量,也为日后的“反攻”提供了可能。
与此相似的还有朴朴超市,其在2023年关闭了部分非核心城市站点,转为在华南等优势地区重点运营。
“跑马圈地”的反面
在完成了从“快”到“稳”的过渡后,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这“一亩三分地”上,开始向“纵深”发展,以寻求在日益激烈的“生鲜战争”中,建立起供应链优势。
当下叮咚买菜的外部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山姆、永辉等商超由线下转线上,以山姆为例,去年底前置仓数量就已达到500家,并以每日仓均1000的订单量、230元的客单价和超400亿元的GMV,在盈利方面拉出了对手们几个身位。
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玩家的跨界入局,包括美团旗下的小象超市、京东旗下的生鲜业务七鲜等新对手,依托于骑手和流量规模,以及即时零售领域的优势,也对叮咚买菜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叮咚买菜在前置仓上的配送效率优势,随着美团等对手的入局正在被逐步稀释,体量规模和流量的天然劣势短期难以弥补;同时相较盒马、小象超市等对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态,叮咚买菜面临竞争维度上的“降维打击”。
当然,深耕前置仓模式已久的叮咚买菜,在精细化运营、效率、损耗控制上,依然具备一定的经验优势。一个较为典型的例证是,叮咚端到端损耗率为1.5%,已经是行业的头部水准。
在供应链生态会议上,梁昌霖提出了“一寸窄,一公里深”的策略,即不做“成吉思汗式的跑马圈地”,而是在渠道、用户、商品等层面,以放弃部分规模为代价,将基建做得更扎实。
当下的即时零售大战正是梁昌霖口中“跑马圈地”的典型例证,在他看来,竞争主要聚焦于价格、流量等方面,单量为王,但商品和供应链建设实际是没有跟上的——如同成吉思汗时期的扩张一样,占领的地盘足够多,也极其容易丢失。
具体来说,在渠道方面,叮咚买菜希望将零和博弈转化为共赢和做增量,在供应链上建立起足够“深”的生态。例如将订单预测、补货系统等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使用,同时挖掘用户的更多新需求,一起将基本盘做大。
在用户和商品方面,围绕中产这一核心群体,强调复购率;同时加速平庸商品的汰换速度,提升“好商品”的SKU和GMV占比。
换句话说,相较一众对手们,叮咚买菜在本就不算多的用户规模和商品SKU基础上,还在继续做“减法”,其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不断夯实4G战略的心智。包括前置仓的配送半径,3.5公里早已是过去式,如今叮咚买菜在上海的配送半径已经降低到1.5公里之内,江苏和浙江则是2公里左右。
这一点已经在数据上见到了成效。叮咚买菜CFO王松在会后采访中表示,目前叮咚买菜全国平均订单价值AOV在70元左右,上海约为72元,而四年前这一数据只有50多元,仓均单量也从早期的600单,提升到目前高峰期的近1700单。用户渗透率方面,上海家庭已经超过了30%,苏杭等地区也做到了25%左右。
尽管叮咚买菜选了一条“窄路”,但从某种层面上看,这种“窄”和“深”,才是保证其品质化落地的重要前提。
品质化,藏着叮咚买菜更大的野心
叮咚买菜All in品质化,一方面是应对当下的竞争格局,试图实现差异化突围;另一方面,品质化也是叮咚买菜早期愿景的一次延续,只不过在近期被更郑重、更聚焦地提到了台前。梁昌霖曾提到,从叮咚创立早期,就立志要让国人吃得健康、安全。
邱莉也表示,相比早期一些“骗政府补贴”、“画大饼”的对手,梁昌霖是个标准的实干派,而叮咚买菜也确实是在扎实地深耕这个领域。
5月底,叮咚买菜解构了原有的商品开发中心,改为10个独立的事业部,将商品开发、运营、品控等核心部门组织在一起,由公司10位核心高管分别牵头带队。例如CFO王松同时也兼任水果事业部负责人,CTO蒋旭兼任蔬菜事业部负责人,副总裁张奕兼任日配冷冻和健康事业部负责人。
一位叮咚买菜人士黄莹(化名)表示,组织架构的改变,高管们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兼任负责,而是会深入商品开发业务,甚至是“走向上游”,例如叮咚买菜CMO徐志坚,也是水产事业部负责人,就全程参与了与庆渔堂合作的“数字渔仓”共建,推进了“吊水鱼”的落地。
当然,对于叮咚买菜的此次变革,业界也存在一定质疑。一位零售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我们,类似叮咚买菜这样让高管直接负责落地业务的情况,此前在业界已有先例,但“最后基本都没有成功”,原因在于“术业有专攻”,相关高管在接触不熟悉的业务时,很容易将自己领域的惯性思维带入其中,如果手下的人再一味迎合,最后方向很容易跑偏。
成效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至少反映出叮咚买菜自上而下对于品质化升级的决心。
品质化更易感知的一个点在于App的改版。叮咚买菜的Slogan直接升级为“品质之爱”,有机汇、低GI、宝妈严选、澳洲直达等专区入口也提到了App最显眼的位置。
具体到商品的品质提升,叮咚买菜一方面是通过自有品牌,从生产源头来强化品质把控,例如米面制品“良芯匠人”、健康肉类品牌“禾花田”、快手菜品牌“蔡长青”、黑猪肉品牌“黑钻世家”等。值得一提的是,自有品牌在平台并无“特殊待遇”,更多是通过内部“赛马”机制,与其他商品共同竞争。
另一方面,叮咚买菜也在不断挖掘更多差异化的“好商品”。最典型的例子是“戈壁菜”,在苛刻环境中“慢生长”且污染少的系列蔬菜,是近年来在平台上广受用户追捧的商品代表,今年预计销售额将达到6000万元。
为了最大化提升品质的可信度,叮咚买菜也重点发力了商品溯源系统的建立,以实现产品从种植/养殖,到采摘筛选,再到加工配送的全链路透明化、可查询。
从长线来看,叮咚买菜所追求的,可能不仅仅只是品质的心智认知,而是逐步引领一种健康饮食文化。
正如耐克和瑞幸咖啡一样,前者获得的巨大成功,不仅仅是来自过硬的质量,更是得益于其带起的运动文化;后者能够在中国市场全面超越星巴克,同样是依靠建立了属于中国用户的的独特咖啡文化。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低GI(升糖指数)食品上。叮咚买菜副总裁张奕称,“我们不是第一家做低GI商品的,但是我们是第一家正式提出做全场景、全品类低GI食品的平台”。
黄莹告诉我们,叮咚买菜一直试图用多种方式在生鲜电商领域塑造如同耐克、瑞幸一样的“赛道心智”,除了提供相关产品服务外,还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共建标准。
当然,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叮咚买菜当下还面临不小挑战。相比无糖、低脂等概念,低GI这个概念在用户群中显然缺乏直观的理解度,而经历多种工艺后相对较高的成本,也让低GI产品在价格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对此,张奕表示,这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叮咚买菜一方面是把“质价比”做好,以简单直白的方式给用户讲清楚商品的健康价值在哪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自身努力,带动整个行业形成“飞轮效应”,就如同多年前的“有机食品”一样。
终
叮咚买菜一个不太为外界所熟知的点,是在助农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或许是军人出身的缘故,梁昌霖身上颇有些“达则兼济天下”的意味。
在2021年,叮咚买菜就提出了振兴乡村的概念,以“绿水青山”计划,深入农产品原产地进行深入合作和帮扶,让农人增收,也让更多藏在大山深处的好产品“走出去”。近几年,通过叮咚买菜平台,大凉山的草莓、赤水的蕨菜、黔西的牛肝菌等产品,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用户的餐桌上。
或许在行业看来,做生鲜生意本身就已经是在助农了。但在叮咚买菜身上还是体现出一定的差异,相较单纯的采购合作,叮咚买菜更希望是“共同致富”。
以“吊水鱼”项目为例,叮咚买菜向周边1700多户低收入农户家庭推出“渔仓认养计划”,认养家庭可通过“订单养殖+技术托管”模式,年均增收至少每池1000余元。
这是叮咚买菜的另一种“长期主义”。或许当下还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步伐却称得上稳健,当长期“蛰伏”的叮咚买菜迎来收获期时,其对于用户和行业的更多价值还将逐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