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系统里,饮食文化占据了很重的分量。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
邵小花卷 《江南礼物》系列
不但传统文学、传统艺术等常见行当里流传过不少与“吃”有关的佳作,在传统医学、哲学乃至宗教学等三百六十行里,都能看见饮食文化的身影。
第三届CIAC插画大赛铜奖作品《江南礼物》,就是一组有关饮食文化的作品。
可是邵小花卷笔下的美食插画,却并非简单勾勒食物本身。
而是融入了袅袅人间烟火、累累古今文明发展而来的生活美学故事。
邵小花卷 《江南礼物》系列
01
“人间烟火”征服评委!
她用超温柔色彩斩获大奖!
邵小花卷
大家好呀,我是 邵小花卷,很高兴通过“CIAC插画艺术家”和大家见面!
我在高校工作,虽然现在正值暑假,但我依然保持着忙碌的工作节奏:一边正在撰写关于传统糕点文化的论文,一边也开始筹备我的第二本糕点主题绘本。
初次看邵小花卷的《江南礼物》,就仿佛看一场江南的春雨,美丽却“软绵绵”的,没什么视觉冲击力。
然而,这组“软绵绵”的作品却最终过五关斩六将,一举获得第三届CIAC大赛的铜奖。
邵小花卷 《江南礼物》系列
创作者在呈现“美食”这一题材时,大多会将美食本身作画面主体。
但观察邵小花卷的《江南美食》我们会发现,作为故事之眼的“定胜糕”,竟然被她“藏”了起来。
△ 岩田聪社长
在她这组参赛作品里,或是只描绘了江南的春景,或是勾勒了定胜糕的制作背景、过程。
再或者将定胜糕放在画面的角落,占幅不太大,只用明度更高的橘红色稍作突出。
如此,便让定胜糕融于画面,又脱颖于画面。
△ 岩田聪社长
C
我们在画中看到了很多的细节,好奇您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更倾向于“借美食抒情”,还是“借人间故事介绍美食”呢?
邵小花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对我而言,定胜糕确实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而是一个承载着多重情感的文化符号。
它代表着江南的烟火气,承载着童年的记忆,凝结着亲情的温度,因此,我更倾向于“借美食抒情”的创作方式。我希望让食物成为打开情感记忆的钥匙,来诉说比味道更深远的情感故事。
《江南礼物》细节放大图
C
如此有故事性又饱含情感的绘本,您是如何去设计它每一幅“分镜”的?可否分享一下您创作时给自己划的重点
邵小花卷:作为我的首部个人原创绘本,《江南礼物》的创作过程确实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学习之旅。虽然此前积累了不少童书插画经验,但独立完成全部图文内容还是第一次。
在创作初期,我并未采用预先分镜的方法,而是逐页绘制,将每一页视为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作品,因而最终呈现的叙事流畅度有所欠缺。幸运的是,在创作后期得到了多位资深出版人的专业指导,经过修改后,作品结构更为合理。
不过,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着一些核心理念,比如多元视角的运用、低饱和度的色彩基调、保留印刷肌理质感、注重细节刻画,以及标志性的红色元素点缀,这些个人印记大多数得以保留。
// 第一视角 //
// 第二视角 //
// 第三视角 //
C
据悉,《江南礼物》其实是您一部关于“江南的人间烟火”“生活美学”的绘本,参赛作品是节选于此。您为什么选择绘本中的这几幅参加比赛呢?可否聊聊挑选参赛作品时的考量。
邵小花卷:从内容上说,这几个画面正是故事推进中的关键节点,能够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闭环;从形式上看,这几幅画作的构图、形态与细节处理相对完善,能够成为独立品鉴的艺术表达,体现我的个人风格。
《江南礼物》系列参赛组
C
《江南礼物》在CIAC之前便已拿下过不少奖项;但其实以此类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插画绘本并不少。您认为《江南礼物》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哪里?这是否也是您对《江南礼物》系列最满意之处呢?
邵小花卷:《江南礼物》能够得到部分读者和专家的认可,或许是因为它捕捉到了江南生活中最本真的模样。
这个故事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如实记录着市井巷弄里的温情片段,就像许多人记忆中外婆厨房飘来的糕饼香,平凡却令人怀念。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将那些承载着人情味的日常细节娓娓道来。这种不加修饰的生活本色,往往最能唤起人们内心对文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珍视。
“江南心意”
“有时候以为天塌了,其实是站歪了。”
台湾绘本作家几米凭借他的乐观主义艺术美学,一度风靡大江南北,引无数导演竞折腰,对他绘本爱不释手的读者也大有人在。
邵小花卷就是其中一位。
“微茫”
高中时,邵小花卷无意中看到几米的绘本《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便立刻被这种绘画风格与图文搭配的方式吸引。
大学报道时,别人大包小包背着衣服日用品,而她却几乎算是拖着大半箱几米绘本去的。
“微光宇宙”
邵小花卷曾多年追随几米的影子。
不论是多年前的抒情人物插画,还是现在的民俗插画,都如几米的绘本一样,铺敷着一种既温暖到令人生出些怅然的美好。
“江南心意”
C
《江南礼物》系列的画风,趋近民间版画的质感,既有独特而与故事相得益彰的色调,又兼具线条感、形式感与画面装饰性。您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出现在的叙事风格的?这是否与您的创作理念、原则强相关?
邵小花卷:我在就读研究生期间有机会参与一套规格较高的工艺美术全集的编撰工作,所分配的具体任务是民国年画的系统研究,这段学术经历让我深入理解了传统版画的艺术精髓,也深深影响了我的审美取向,并体现在我之后的实践创作中。
“故事要慢慢讲”
C
您不分作品画面要素很多、排布密集,一不注意就会显得“拥挤凌乱”;但您的画面主次分明,富有热闹烘烘的氛围感。您在创作这种元素多、内容丰富的单幅构图时,是遵照什么诀窍公式/秉持什么创作意识呢?
邵小花卷:无论是繁复还是简约的风格,想要达到和谐均衡的画面效果,本质上都离不开点、线、面、色彩和肌理这些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
我在教学中经常强调:
当画面显得粗糙时,可以加强线条的运用;当画面显得呆板时,适当增加点的元素;当画面显得零散时,则需要强化面的构成。
再配合克制的色彩搭配和统一的肌理处理,通常就能获得令人舒适的视觉效果。
“微茫”
02
从研究者到创作者
只为追逐未经修饰的生命力
研究生毕业后,邵小花卷成了一位大学老师,任教于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作为大学硕士生导师,她的课题研究方向恰恰是民俗艺术与插画设计。
灶神年画之江南传统糕点
“江南心意”
邵小花卷偶尔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这些年所分享的大多也与民俗文化有关。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书刊、杂志、媒体的约稿。
《人民日报》×邵小花卷:“我的宝藏家乡之天津”
而像《江南礼物》这样完整的作品,在CIAC获奖以前,就曾提名金龙奖并拿下非遗传承动漫奖;之后,它还入选了中国美协“图画书100”项目。
C
除工作原因之外,民俗文化还有什么地方引发了您创作的强烈欲望呢?
邵小花卷:民俗文化最打动我的,是它那种未经修饰的生命力。
在田野调查时,我常被一些瞬间震撼,比如在嘉兴胜丰村,一位八旬糕版雕刻师傅打开他的“百宝箱”,上百幅绘制于烟盒纸反面的糖糕图案跃然眼前;在苏州黄天源的老字号里,负责人从抽屉深处取出泛黄的老照片,那些定格在相纸上的粉艺糕团,诉说着半个多世纪的匠心传承;而在湖州大钱村,当蒸笼掀开的刹那,油亮鲜艳的龙头糕和人们美好的笑颜同时绽放……我想捕捉的就是这种鲜活的民俗文化魅力。
【向下滑动】
《中国日报》新媒体传统节日贺图(一)
C
邵小花卷:回顾这些年的创作历程,我的确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方向,尤其在江南食俗文化的视觉化转译这个细分领域,或许算是初步建立了一定的辨识度,也幸运地获得了一些读者的认可,但“具有影响力”还远远谈不上。
“寻味江南”
C
在截至目前的绘画生涯里,有什么您现在依然觉得受益匪浅的经历,或是十分有用至今仍会保持的习惯等吗?
邵小花卷: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我始终坚信“眼高手低”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多年来保持最久的习惯就是大量浏览与阅读,不仅看优秀的插画作品,更广泛涉猎各类视觉艺术,包括民间工艺、架上绘画乃至概念艺术,逐渐培养判断作品优劣的良好直觉,具备“眼高”再培养“手高”,能够更具效率与方向性。
【向下滑动】
《中国日报》新媒体传统节日贺图(二)
C
此次作品获得CIAC大奖,您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这次获奖是否有带给你什么与其它比赛时不同的体验或感受呢?
邵小花卷:获得CIAC大奖时非常惊喜,尤其是发现奖金丰厚时就更开心了。能在这样高水准的赛事中获奖,既是对作品的肯定,也让我更有动力继续探索插画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寻味江南”
C
能否分享一下是什么机缘下报名参加CIAC的呢?
邵小花卷:这是我第二次参加CIAC。去年首次参赛时作品入围,还特意带着家人来到广州参加颁奖典礼,结果遗憾未能获奖,不过广州的美景与美食非常好地弥补了这个遗憾。今年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前往颁奖现场,却意外收获了这份惊喜。
选择继续参赛的原因很简单,CIAC在插画领域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目共睹,无论是赛事组织、评委阵容还是行业关注度,都堪称国内插画赛事的重要标杆。
C
能否为第四届CIAC打个call?能否给于本届参赛者一些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