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餐桌上,肉类已成为了大部分家庭的常见食物,然而在古代,肉并非人人都能享用,甚至连吃肉也成了某些特定群体的标志。古代的“肉食者”往往代表着权力和富贵,成了当权者的代名词。在祭祀仪式中,牛、羊、猪这三种肉类常常被用作祭品,统称为“太牢”,这代表了对祖先的最高敬意,凸显了肉类在古代饮食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象征意义。
孔子本人也是肉食爱好者,他不仅在学费上要求弟子们支付束脩(即肉干),还曾用“三月不知肉味”来表达自己在听到美妙音乐时的愉悦感。可见,肉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
今天的猪肉多来自大型肉联厂,机械化屠宰让生产速度变得非常快速。相比之下,古代的屠宰方式完全依赖人力,需要大量的屠夫。以唐代为例,武则天执政时期,长安城的屠夫和更夫的总人数竟达到八万人之多。许多历史人物,如汉朝的樊哙、东汉的何进以及蜀汉的张飞,都出身于屠户家庭。这也许与屠夫需要心狠手辣、果敢决断的性格特征相关。屠夫这个职业在古代往往是世代相传,唐代甚至有“京师有屠人,积代相传为业”的记载。尽管屠夫在社会上地位较低,但由于需求大,他们的收入却不小,刘备创业初期便得到了屠户张飞的资助。
从魏晋时期的壁画和壁砖可以看到,古人对烹肉的艺术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古代肉食的买卖是否方便呢?在城市里,买肉并不难。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专门的市场出售肉类,称为“屠肆”。到了唐代,长安有了更为严格的坊市制度,肉铺集中在商业区,宋代更是商业繁荣,沿街肉贩随处可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肉贩背着猪羊肉和车辆在街上叫卖,每天来往百次。肉铺通常会设置窖井,以便低温保存肉类,延长其保鲜期。
至于古人最爱的肉类,牛肉在古代却是禁忌之物,因为牛是重要的耕作牲畜,私自宰杀牛肉是违法的。而狗肉在先秦时期被视为上等美食,甚至被列入“八珍”之中。在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为了鼓励生育,实施了奖励政策,生男孩的家庭会得到一只肉狗和两壶酒,这显示了狗肉的高贵地位。秦汉时期,狗肉依然是流行的食物,许多历史人物如樊哙、刘邦等,都与狗肉有着深厚的渊源。
然而,若论古人最爱吃的肉类,羊肉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羊肉味美且健康,古人认为草食性动物比杂食性动物更加干净,羊肉因此被视为上等之选。即使到了宋代,许多医书仍认为猪肉不宜多吃,长期食用可能引发疾病。在宋代,羊肉不仅是百姓的美食,甚至成为了皇宫的必备佳肴。皇宫御厨每年使用羊肉的数量高达四十三万斤,而猪肉仅为四千一百三十一斤。羊肉被视为家法中的一部分,宋神宗时期,甚至规定御厨专用羊肉,显示了羊肉的尊贵地位。
然而,羊肉的价格在当时非常昂贵。北宋时期,羊肉每斤约为一百二十文,合算今日每斤近百元。由于宋代人口多,土地紧张,养羊的成本也很高。到了南宋,北方的养羊领土丧失,羊肉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据《夷坚志》记载,南宋时期,平江的羊肉价格已经飙升至九百一斤,堪称天价。相比之下,猪肉因其养殖周期短且饲养成本低,逐渐成为了平民的主要肉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肉的普及逐渐取代了羊肉,成为了大多数人家中餐桌上的常见食材。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每天大量生猪进入汴京市场,几乎每个市民每天都能吃到猪肉。在明清时期,猪肉已经成为中国人最普遍的肉食,甚至上层社会的宴席中也不乏猪肉菜肴,满汉全席中的猪肉菜品便是一个鲜明例证。
在今天,我们最担心的是买到注水肉或变质肉,古代的肉贩同样也存在这种问题。为此,古代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打击售卖不合格肉类的行为。张家山汉简中就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变质肉类和有毒肉类的商贩将面临与盗窃相同的处罚。唐律疏议则规定,如果售卖的变质肉类导致人伤残,犯人将被判一年徒刑,致死则处以绞刑。宋代进一步加强了对肉类安全的管控,对注水猪肉的贩售行为设定了明确的处罚标准,卖家若再次犯规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这些法律措施彰显了古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尽管时代不同,但对肉品安全的监管却一直未曾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