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月饼载情感,中秋盼团圆。9月12日,临近中秋,走进河南省范县白衣阁镇杏子铺东街村周家副食加工厂,工人们正忙着配料和面、包馅成型、烘烤降温、密封包装,一切忙碌而有序。不时有满载成箱月饼的小货车驶出厂区,产销两旺的场景在这里得到生动呈现。
“我们属于季节性生产,除了年前做糕点,中秋前主要生产月饼。从七月初六就开始备料生产,工人都是熟手,加上机器辅助成型、烘烤和密封,一季产量能达到6万斤。除了传统的五仁、绿豆馅,我们还推出了芒果、蔓越莓等水果口味,目前共有15种。”作为周氏糕点第九代传人,66岁的周保敬仍不舍停歇,现场把控产品质量、熟悉机器操作、协调配送事务……
“干了40年,‘周家糕点制作技艺’去年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认可。”周保敬话语中充满自豪。
据了解,周氏糕点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从第一代传人周绿林以炸果子、熬梨膏起家,凭借“不亏人,实打实”的经营祖训,经过一代代匠心传承与工艺创新,原本的家庭作坊已发展成为占地1000余平方米、可生产月饼、糕点等多种产品的副食加工厂。零售批发、订单化生产、参加非遗展销会……仅月饼一项,年销售额就达50余万元。
消费者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使周氏糕点逐渐成为代表家乡味道的非遗名吃之一,并荣获“濮阳老字号”称号。
不仅自己实现盈利,该食品厂每年还可带动2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我跟着老周干了五六年,主要负责配料、和面。他家的月饼有名气,人也实在,我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人陈玲玲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像周氏糕点一样,在当地享有盛名的还有杨家糕点。在范县张庄镇凤凰社区的杨家食品有限公司,市级非遗杨家糕点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厂房内,研发、制作、检测、营销一体化布局。仅中秋季,日均可加工月饼7000斤,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能达1000万元,带动30余人次务工。
范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艺术与非遗股负责人张士豪表示,近年来,范县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非遗经济。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味蕾的“挑剔”、对家乡味的怀念以及走亲访友的需求,推动月饼、老醋、绿豆丸子、手工挂面等60余项市、县级非遗美食,逐渐成为激活传统节日经济、兴村富民的产业之一。
据了解,为让非遗美食释放经济活力并得到更好传承保护,范县多措并举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一方面,以“非遗+”为导向,通过举办和参加非遗市集与文旅活动、开展技艺传承推广培训、支持“公司+家庭作坊+农户”模式发展等,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延伸产业链条,创造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以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为目标,通过挖掘整合区域特色非遗资源,与非遗传人、加工作坊建立深度合作,将非遗产品纳入“范水臻选”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在市场需求、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构建高效、稳定的标准与供应链体系,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型后的月饼被自动化传送到烘烤盘。王坤鹏摄
工人正对加工好的月饼进行密封操作。王坤鹏摄
工人把密封好的月饼进行装箱。王坤鹏摄
如今在范县,以周家糕点、钟氏手工挂面等为代表的非遗美食,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持续释放着经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正如县级非遗钟氏手工挂面传承人钟道坤所说,随着产业不断壮大,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会更愿意回到家乡,让祖辈的手艺后继有人,让村民有活干、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