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健康消费浪潮中,“药食同源”这一古老智慧正焕发新的生命力。从饮料里加枸杞,到菜品里标注健脾祛湿,再到年轻人保温杯里泡着黄芪、菊花,药食同源产品已悄然渗透日常生活,千年滋补引爆新风尚,药食同源产业也迈入千亿级新赛道。然而,繁荣背后,这一承载着中华千年养生文化的产业正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如何突破从概念到价值的深度跃迁?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药食同源如何创新发展”话题进行探讨。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产业规模化、生活化、科技赋能、健康科普宣传等多个方面。
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到,当古老的养生智慧遇见现代科技与消费潮流,药食同源正迎来最好的时代。湖南中药材资源丰富,是中医药资源大省,在发展药食同源产业中具有天然优势。做好药食同源产品转化,既能为百姓健康注入新活力,也能为湖南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药食同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智慧结晶,在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和大众健康需求升级的背景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认为,推动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系统性地从四个方面协同发力。
何清湖认为,要加强学术研究,筑牢科学根基。科学研究是产业发展的基石,需深化基础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深入阐释功效成分、作用机理、量效关系、安全性以及炮制技术,为产品功效和质量提供扎实的科学证据。要推动标准化研究,建立从原料种植、采收、加工到成品的一整套科学、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和鉴定方法,确保原料和产品的道地性、均一性与安全性。应适当进行临床研究,为进入更广阔的健康市场铺平道路。
“要推动产业规模化提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是前提。”何清湖说,一方面,要促进技术创新与精深加工。另一方面,要强化质量管控与品牌建设。
何清湖建议,要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资源与市场保障。一二三产联动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保障。在第一产业(农业)端,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的药食同源物质种植养殖基地。在第二产业(工业)端,发展与上游农业紧密衔接的精深加工业,将原料转化为多样化商品。在第三产业(服务业)端,推动“药食同源+”融合模式。与餐饮、文旅、康养、健康管理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增长极。
何清湖建议,要加强科学宣传与文化传播,讲好药食同源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讲好药食同源故事是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出版药食同源系列科普丛书,借助新媒体渠道普及药食同源知识,挖掘和讲述背后的历史典故、养生哲学和中医理论。将产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中,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和消费者认同感,使其不仅是健康产品,更是文化载体,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药膳药茶养生使用需把握“度”
药食同源、饮食疗法、膳食养生,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多种药膳饮食养生祛病的方法,医圣张仲景之“当归生姜羊肉汤”至今仍是餐桌上的佳肴。
湖南中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游柏稳说,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改变,中医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百姓们的重视,以药食同源理念指导群众健康生活是我们目前应该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药茶饮、中药药膳广受追捧,如何正确应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游柏稳认为,健康科普宣传极其重要。目前各类媒体、自媒体都在大量宣传中医药养生理念,中医养生“天人相应”“因地制宜”“四季调神”等理念需要广泛宣传,深入人心。不同药膳、药茶有不同的功效,个人体质的偏颇,是应用的根本,因此应辨证使用药膳药茶。
游柏稳说,食材、药材的配伍是根据药(食)材的性味来进行配方的,比如寒热相配、辛甘相配、酸甘相配等。药膳药茶养生的使用应把握一定的“度”。
与大众需求个性匹配
当前,“药食同源”话题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药食同源如何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生活化,为大众提供贴近个性和贴近生活的便利选择。主要包括“个性匹配”“使用便利”“接受度”等方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琼说,要在“个性匹配”方面,让大众知道“我该用什么”。研发“轻量化体质自测工具”,帮大众快速定位需求。按“人群”细分产品组合,提前研发各种产品组合。如针对办公室白领推出抗疲劳组合,针对产妇推出产后调理组合,针对老年人推出强身健骨组合。
王琼说,在“使用便利”方面,让大众觉得“用起来简单”。针对大众没时间处理食材的痛点,创新性预处理好材料,拆袋就能用。适配多场景的便携形态,针对大众在通勤、办公、出差等不同场景需求,创新性研发便携形态的产品。
王琼说,在“接受度”方面,让大众觉得“有效、好吃又安全”。针对大众关注的产品功效性、口感和安全性,应完善科研数据,尽可能提供产品功效和安全性资料,最后解决口感问题。如用红枣调节茯苓的淡味,用蜂蜜调节菊花的微苦味。通过权威科学研发来解决大众关注的“有效性、长期吃不会有副作用”问题。
以场景创新促研发
湖南作为“湘九味”等道地药材的资源宝库,发展药食同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当前产业面临产品形态传统、与现代消费脱节等挑战,制约了其价值的充分释放。
长沙市政协常委、湖南医药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申志华认为,要实现破局发展,推动产业思维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核心在于聚焦具体消费场景,以场景创新驱动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完成从传统药材到现代健康消费品的属性跃迁。
“产业的升级,始于对消费需求的深度洞察。将中药材功效与现代生活的健康痛点精准对接,细化为三个核心消费场景。”申志华说,一是“即时与有效”的日常健康管理场景。产品创新方向在于即食化、便携化,口感友好,能无缝嵌入用户的通勤、办公、健身、睡前等日常生活模块。二是“美味与文化”的社交餐饮体验场景。与湘菜餐饮、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经典菜式的药膳升级版,让“湘九味”以最亲切、美味的方式触达大众。三是“精致与关怀”的品质礼品消费场景。此场景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生活、情感馈赠和系统调理的高阶需求。产品聚焦高端化、定制化与品牌化。如基于玉竹、百合、茯苓打造“润养臻选”礼盒,或围绕湘莲、芡实设计“轻体膳养”周期套装。
“这不仅是产业的进化之路,更是让湖湘养生智慧焕发时代生机、赋能健康湖南建设的必然选择。”申志华表示。
“古方智慧+现代科技”双轮驱动
作为传统医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不仅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日益成为大健康产业中极具潜力的增长极。然而,当前产业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科技支撑不足、品牌价值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
长沙市人大代表、绿之韵集团董事长胡国安认为,如何实现从“经验传承”向“科学验证”、从“原料思维”向“消费价值”的跃迁,是行业破局的关键。
胡国安建议,要强化科技赋能,夯实科学基础。应深化产学研协同,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系统性基础研究,明确药食同源品种的功能因子、作用机制及量效关系。要推动产品创新,实现生活化融入。“药食同源”产品需顺应现代生活方式,通过微囊化、冻干、益生菌协同发酵等现代技术,开发口服液、冻干粉、功能性食品等新型载体,提升用户体验。
胡国安说,要深掘品牌价值,讲好产品故事。以“古方智慧+现代科技”双轮驱动,推进“药食同源”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通过短视频、科普直播、KOL推广等形式,联动专家、种植者、研发者与企业代表,传递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价值。
“在赓续传统智慧中构筑产业创新根基,于科技创新中升华中医药文化本源价值。药食同源才能真正实现从药材到产品,再到生活方式的价值跃迁。”胡国安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
上一篇:原创 七情五志养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