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血,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但却容易听信同一个说法:
贫血就是血量较少了,
多吃动物血就可以补血。
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本期一起来看!
谣言分析
一、贫血,贫的到底是什么?
嘴唇发白、容易疲劳、失眠多梦、头昏耳鸣……遇到这些情况,很多人就怀疑是不是“贫血”找上门了?那到底什么是贫血呢?
有些人认为贫血就是指血量较少,但其实由于血量丢失导致贫血的病例只占极小部分。贫血实际上是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化验单上常常用Hb表示)<120克/升,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110克/升就是贫血。
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65岁以上人群的贫血定义为:男子血红蛋白<130克/升,女子<120克/升。
贫血是一种症候群,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贫血。根据病因,可将贫血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继发于造血功能异常的贫血,如白血病、淋巴瘤导致的贫血;
第二,营养缺乏导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第三,非血液病导致的贫血,如肝硬化、糖尿病、风湿免疫病等导致的贫血。
由上可知,治疗贫血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找到病因,而不是盲目食补。
白泽照“谣”镜
贫血多吃动物血可以补血?
这种说法以偏概全,存在误导!
二、查出贫血,不能过度迷信食补
动物血主要提供的是铁元素, 对其他类型的贫血效果甚微。因此,在尝试“补血”之前, 最重要的是就医诊断,明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另外,身体对铁的吸收是有限的,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能吸收越多,过量摄入铁元素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
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单纯依靠食补往往是不够的,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划重点:如果明确是营养性贫血,不可迷信“药补不如食补”,应遵医嘱及时使用铁剂等药物让贫血状况得到快速纠正。“食补”见效慢,可在“药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
三、如何远离营养性贫血?
铁、叶酸和维生素B12 等微量元素,为血红蛋白的合成提供了原料。如果缺乏,就会导致贫血。临床上,因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贫血很常见。
日常想要远离营养性贫血,可以从日常饮食着手:
1. 日常补铁
补铁主要依靠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重要来源是“铁三角”,即红肉、动物血液和肝脏,如瘦猪肉、牛肉、猪肉等。尤其难得的是,“铁三角”与果蔬、豆类和谷类等植物性食物一起食用时,还能促进这些食物中铁的吸收,一举两得。
图源:科普中国
注:民间推崇的“补血三宝”,红糖、红枣和花生米都属于植物性食物,其中所含的非血红素铁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图源:科普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浓茶是铁的宿敌,其中的鞣酸与铁结合,会对吸收造成阻碍,这也是爱喝浓茶又忌口的老年人,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2. 绿叶菜和坚果补叶酸
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肾、豆类、深绿色蔬菜和坚果等。
3. 发酵大豆补维生素B12
红肉和动物肝脏也是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另外,蛋类、奶类和发酵大豆制品(如豆豉、腐乳)中也富含维生素B12。
4. 用好维生素C这个好搭档
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处在最容易被吸收的状态,会让补铁效果翻倍。
补铁的同时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青椒、萝卜缨、芥菜、酸枣、鲜枣、猕猴桃、柑橘等。
参考
健康中国
生命时报:贫血至少牵出7种大病!有这些表现的人危险了……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