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茅台镇这片被誉为 “中国酱酒核心产区” 的土地上,众多酒企都以 “正宗” 自居。然而,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并获得信赖的,往往凭借的是实打实的品质根基。贵州东沁酒业,便是这样一家在生产环节深耕细作的企业。
黄金区位:天赋的酿酒生态
东沁酒业的酿造基地坐落于茅台镇岩滩村,与茅台酒厂直线距离仅 2000 米,地处赤水河中游东岸。这条被称为 “美酒河” 的河流,其独特的气候、水质、土壤及微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了难以复制的酿酒生态带。
基地依山而建,紧邻赤水河取水口,所用水源来自天然河流。这些水源无污染,酸碱适中,口感微甜,为酿造高品质酱酒提供了基础保障。产能布局: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
不同于传统作坊式生产,东沁酒业已构建起系统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架构,三大生产基地各有侧重又协同发力。
岩滩村二组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高标准制酒车间、5000 平方米室内基酒库、900 立方米水源库及配套环保系统,具备完整的酿造与储藏能力。
岩滩村八组基地:保留传统手工酿造工艺,设有制曲车间与外置基酒罐群,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管理模式。
坛厂现代物流园基地:规划建设万吨级基酒储存区与 5 条自动化灌装线,每条规划罐装最高效率6000/瓶/小时,实现了 “产 — 储 — 销” 的高效衔接。
这种布局不仅让企业年产优质坤沙酱酒超 1000 吨,更提升了对市场的响应能力。
工艺坚守:古法与科技的融合
东沁酒业坚持采用 “大曲坤沙” 工艺,选用支链淀粉含量高的红缨子高粱,严格遵循 “12987” 工艺流程 —— 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在关键环节,企业进行了科学优化:高温堆积达到 50℃,促进微生物繁殖,提升酒体香味的复杂度;采用 40℃低温馏酒,精准提取香气与风味物质,避免酒体出现焦苦味;基酒在陶坛中贮存 3 年以上,利用陶坛微孔的 “呼吸” 效应加速老熟,每年酒质提升超 10%;运用脉冲搅拌勾调技术,实现微米级精准配比,减少人为误差,保障每一批次产品的稳定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制曲工艺,发酵温度超过 60℃,黄曲率达 8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为酒体丰富的香气层次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产业链:从源头到终端的闭环
东沁酒业构建了从高粱种植、制曲、酿造、储藏、勾调,到包装、酒糟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实现自主可控。
其中,酒糟被送往农业种植基地作为有机肥,形成 “高粱 — 酿酒 — 酒糟 — 肥料 — 高粱” 的生态循环模式,既符合环保要求,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目前,企业年份基酒库存已达 8000 余吨,充足的陈年基酒储备,成为产品稳定性和品质的重要支撑。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东沁酒业没有追逐短期流量,而是专注于夯实生产基础、提升工艺标准、完善管理体系。它的发展路径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宣传的响亮,而在于能否把每一滴酒的品质做到极致。这或许正是酱酒市场走向成熟过程中最需要的力量。
上一篇:苹果胡萝卜沙拉怎么做好吃
下一篇:从云南到闵行,一颗豆子的双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