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至7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迎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美食文化盛宴——“一抹青绿·百味共生”贵州抹茶 中外地域美食创意共享会。来自中国、意大利、刚果(布)和克罗地亚的四位主厨以贵州抹茶为灵感源泉,通过厨艺展示与对话交流,共同探索了“万物皆可抹”的美食哲学,助力探寻抹茶在全球美食文化中的无限可能。
创意碰撞 四国大厨各显神通
活动首日,四位厨师以贵州抹茶为灵魂原料,结合各自国家的特色食材,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抹茶+美食”作品。
“中国巧克力大师”、贵州本土抹茶品牌主理人汤昀鹏,以“中西融合”为理念带来三款创新作品——抹茶云腿月饼、抹茶巧克力和抹茶绿豆月饼,将中国传统味觉记忆与抹茶微苦回甘之味巧妙结合。
活动现场。
意大利主厨Simone则以抹茶提拉米苏和抹茶酱配香煎三文鱼回应了意大利与中国风味的共鸣,他精心制作的“抹茶米苏”成为焦点。这款经典意大利甜点在Simone的巧手下,融入了贵州抹茶的清新香气,为传统美食注入了新的灵魂。
来自刚果(布)的主厨Jefferson以“抹茶酱+非洲烤鸡腿”诠释了香料与茶韵的热烈交织,并巧妙地运用蛋黄酱和香料,将非洲风味与抹茶完美融合,呈现出独特的美食体验。
克罗地亚厨师Alan则聚焦于抹茶与健康膳食的天然契合。他用抹茶制作手工细绳面,并用慢炖十小时的牛肉与之搭配,呈现出浓郁而不失平衡的味觉体验。
活动现场。
深度对话 共探抹茶未来之路
9月7日的对话交流环节,四位大厨围坐一堂,就“尊重传统”与“拥抱创新”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大厨们通过沉浸式对话,将“从工厂到餐桌”的产业思考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场景——既延续传统工艺的现场演绎,又搭建起多元文化交融的味觉实验室。他们一致认为,抹茶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汤昀鹏强调了贵州抹茶在品质和文化上的双重独特性:“贵州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的抹茶在色泽、营养和口感上都达到了极致。而抹茶更是有灵魂的食材,它既羞涩——怕光怕热怕潮湿,又极具包容性——可冷可热、可甜可咸,让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厨师,能以多元的烹饪理念拓展抹茶的可能性。”
活动现场。
“意大利美食的灵魂在于尊重原材料,而抹茶作为一种‘超级食材’,其独特的苦味与清新香气为我们的菜品增添了新的层次,能达到味觉上的完美平衡。”同时,Simone还从国际市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对抹茶未来的展望:“我们应该因地制宜,让抹茶在全球各地都能以最适合的方式融入当地饮食。我相信,只要做到尊重与创新,抹茶完全能够在全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之前以为抹茶苦味太重,但真正使用后才发现它的层次感和融合力。”Jefferson在对话中表示,抹茶可以成为世界美食交流联合的一个味觉纽带,比如,抹茶的微苦与清香非常适合用于酱料和炖肉,能够很好地平衡非洲香料的浓郁。只要抹茶的品质好,把握好比例,就能做出丰富多样的产品,为菜肴增添层次感。
活动现场。
“抹茶独特的绿色和风味,能为每道菜增添视觉与味觉上的吸引力,其健康属性也与地中海饮食理念不谋而合。”在Alan看来,贵州抹茶自动化、标准化和无菌化的生产工艺也令人惊叹:“工厂更像实验室——洁净、规范、高科技,这正是高品质的保证。”他认为,抹茶能够以最适合的方式融入全球各地的饮食文化,关键在于主厨是否懂得运用甜味、醇厚(如奶油)、酸度(如柠檬)或咸鲜(如高汤)来平衡抹茶本身的轻苦。只要做到尊重与创新,抹茶完全能够在全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产业崛起 “梵净抹茶”走向世界舞台
尽管四位大厨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烹饪风格,但贵州抹茶却成为了他们相聚的纽带。在这场创意共享会上,他们不仅展示了各自对抹茶的创新运用,更探索了抹茶的无限可能与魅力。“抹茶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汤昀鹏的话道出了四位大厨的共同心声。他们因贵州抹茶而相聚,也因抹茶而结下了深厚友谊。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的举办地铜仁市江口县,不仅是美食文化的交汇点,更是贵州抹茶产业的崛起之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严格的品质把控,江口县已经发展成为贵州抹茶的重要产区。抹茶产业龙头企业贵茶集团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生产出具备生态好、质控好、工艺好、营养好、品质好五大特点的“五好抹茶”。截至2025年8月,贵茶集团抹茶销量达1120吨,其中出口400吨,产品远销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梵净抹茶”以高原特色、欧盟标准和“五好”品质,正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中国茶名片。
如今,这一抹青绿,正跨越山海,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厨房与餐桌之间,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味觉纽带。正如与会厨师所表达的,抹茶不再只是一种特色食材,更是一种跨文化的“味觉通用语”。(图/祁桂腾、文/罗淼)